【推荐】入世20年,中国以实力和地位出发说话-中国2004年的出口总额是多少

陈道有故事

2022-04-06 8:00

全文7000字。一个巴掌拍不响,解铃还须系铃人。在俄乌冲突世界排山倒海的制裁声浪中屹立,中国态度鲜明,加入世界贸易组织20年积累的实力与地位提升,给了中国底气。这个时候,回想20年前,中国入世半年,我采写广东经济初见入世效应的报道,发表在羊城晚报头版头条,很欣慰。

俄乌冲突胶着,中美两国元首视频通话世界瞩目。在要求甚至胁迫选边站队的背景下,中方引用两句中国老话表明态度,很响亮,很精彩。一句是“一个巴掌拍不响”,另一句是“解铃还须系铃人”。既体现中国智慧,也展示中国力量。借用美国国务卿的话,中国是以实力和地位出发说话的。

这也是全世界翘首以盼,重视中国态度的根本原因。没有实力和地位,无法在俄乌冲突世界排山倒海的制裁声浪中屹立,无法发出中国声音。

中国是如何取得世界瞩目的实力和地位的?可以多方位解读,我想从新闻事件入手,从我20年前发表在羊城晚报头版头条的一篇中国入世半年报道说起。

跨入2022,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整20年了。

20年,在中华民族几千年历史中,是短暂的。但入世20年,是中国黄金20年。入世就是融入世界,海阔天空,是中国最全面最深刻的开放,还因此倒逼国内改革,推动了中华民族的崛起与伟大复兴,确立了世界大国的实力与地位,去年11月中美两国元首视频通话,拜登总统肯定中国和美国都是“世界主要领导人”。

“世界主要领导人”,中国人喜欢这个叫法,也名副其实。现在的中国,是世界第一的贸易大国,雄踞多年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广东省的GDP,据称几乎相当一个俄罗斯,普京总统去年10月在俄罗斯能源周全体会议上认为,按购买力平价计算,中国已超越美国成为世界第一经济体。

114.4万亿元,这是2021中国国内生产总值(GDP),入世前的2001年,是11.09万亿元。2001年中国进出口总额是5096亿美元,2021年增长到6.05万亿美元。入世20年,中国GDP增长和进出口总额增长,均超过10倍。国家统计局的数据,2001年中国占世界经济的比重为4.2%,2021年超过18%。中国人民创造了世界史奇迹,书写了中华民族最恢宏的高速发展诗篇。

高兴的是,作为公民,我参与了这一进程,出了力;作为羊城晚报记者,我更是积极报道入世,为取得的成果欢呼。特别是,入世的头半年,2002年7月,从广东经贸工作会议洋洋洒洒一两万字的领导报告中,提炼归纳,突出报道入世促进广东经济发展的正面效应,发表在羊城晚报头版头条。这可能是中国入世后第一篇以一个省为样本的权威性有数据有分析的入世正面效应报道。

广东是中国改革开放前沿,外向型经济的代表,入世的正面效应负面影响,广东最敏感,反应最准确,也最具代表性。广东说好,就是全国好。

20年前羊城晚报头版头条报道入世促进广东经济发展,积极因素多于消极因素。

中国入世签字仪式

2001年11月11日,在多哈举行的世界贸易组织第四次部长级会议审议并批准了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外经贸部部长石广生代表中国政府郑重签字。按照世贸组织的规则,一个月后,中国于2001年12月11日正式成为世贸组织成员。当时新闻报道称:这是中国改革开放进程中具有历史意义的一件大事,也是继1971年中国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后又一里程碑式的重大事件。这个场面,这幅照片,是中国打开国门,坚定走向世界的见证。

狼来了,新“八国联军”经济入侵

作为新闻记者,记忆中,中国入世,举国兴奋中,也是有几分忐忑的。

公众号好几个月没有更新了。酝酿写作这篇文章,上世纪90年代中国社会经济情景,人们对世贸组织的认识,我的记者生活,采访报道情景,不断在脑海浮现。当时中国社会的心态普遍是这样:都明白中国必须融入世界,融入世界经济体系,走出去海阔天空,但我们同时也承诺向世界开放,国门打开,老外长驱直入,外国商品潮水般涌入,国内产业能承受吗?老百姓能承受吗?

当时的中国,记忆中,既有春潮奔涌的激动,也有改革攻坚的阵痛,席卷亚洲的97金融危机影响广泛,社会氛围不如80年代普遍受益的心情舒畅和欢欣鼓舞。国企改革,减员增效,大量工人失业,通货膨胀,宏观调控,发展动力不足。东西南北中,发财到广东的“富有”的广州市,1997年在岗职工人月平工资也才刚过1000元。从政府到百姓,都比较拮据。

1997年爆发亚洲金融危机过后,入世谈判进入实质阶段。由于对世贸规则,对发展中国家的保护条款不了解,社会气氛一度有点紧张,记忆中的关键词是:狼来了。新“八国联军”经济入侵。从谈判的艰巨也可以感受到。朱镕基总理曾感慨说,15年的入世谈判,他的“黑头发谈成了白头发”。

当时媒体与社会舆论最担忧是就业、金融业和农业。入世后外资外企涌入,国企竞争力弱,失业会不会加剧?在广州工作的朋友可能都有这样体会,这个时期,想为乡下亲友亲戚找份工,是很不容易的。另外,中国农业延续千百年的“小农经济”,很脆弱,国门打开,国际市场农产品价格倒挂,牛奶比中国矿泉水还便宜,亿万农民揾食会不会更艰难?

银行业更让人焦虑。1992年掀起的开放大潮,经济过热,大量放贷,一方面大量企业由于盲目借贷陷入困境,另一方面银行产生了大量的坏账和不良贷款,金融体系非常脆弱。当时流传很多打击国人信心的说法,比如外资银行进入,实力雄厚信用好,可能导致人民币存款搬家。国内银行遭挤兑而崩溃,是最为惊恐的形容。

​入世展示开放决心,中央英明决策

中央领导核心高瞻远瞩,运筹帷幄。

国内发展动力不足,存在的种种隐忧,唯有通过深化改革开放,才能突破,才有出路。打开世界大市场,是解决中国劳动力过剩的唯一途径,加入世贸组织,是最大的开放,最大的发展机遇。中央​决定通过入世,向世界展示中国改革开放的坚定决心和信心,进而倒逼国内改革,继而推动更高水平的开放。形成双轮驱动,双向激励。决策非常英明。

​入世半年,羊城晚报报道广东好消息

入世半年,改革开放前沿广东传来好消息。

2002年7月30日,广东省经贸工作会议召开。省经济贸易委员会是全省经济活动的主管机关,我当时在羊城晚报负责这条线的报道。经贸委主任陈善如关于上半年全省经济形势的报告,全面系统,洋洋洒洒,有一两万字,其中有一节,谈到入世促进了广东经济的发展,积极因素多于消极因素,但淹没在文字的海洋中。会议新闻羊城晚报一贯很不感冒,采访会议的记者很头痛。看到入世效应,眼前一亮,有了。

这是重要新闻。我将此归纳提炼,写成600多字的消息,羊城晚报当天在头版头条发表。这是我在羊城晚报当记者,在重要版面发表的报道中,最为省事的一篇。当然也是多年记者生活的能力累积,功夫应在新闻外。

入世是怎样影响广东经济呢?陈善如报告说,在逐步取消配额、许可证和特许指标后,劳动密集型为主的一些具有比较优势的轻工行业成了最大赢家。上半年,全省纺织业、家具制造业、日用电器制造业、日用电子器具制造业出口交货值分别增长16.3%、31.7%、32.8%和33.3%。

​融入世界,勤劳中国人一定赢

这更坚定了中国改革开放的决心。

逐步取消配额、许可证和特许指标,从劳动密集型产业突破,从中低端产业链起步,成为世界工厂,再逐步向中高端发展,现在向中国“智”造迈进。20年来,国人强烈感受到,入世给中国的发展注入了强大动力,入世给中国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中国入世为什么如此辉煌?中国人凭什么创造了世界发展史奇迹?加入世贸组织的国家很多,为什么只有中国惊羡世界?有人说是人口红利,非洲人口红利够丰厚,为什么唯有中国如此精彩?

我可能无法迎合政治正确,我认为是中国人吃苦耐劳的优秀民族品质,是中国人勤劳节俭,不知疲倦,日做夜做,创造了中国的精彩。这辈子衣食无忧了,还为子孙后代着想,继续奋斗。认识的一些成功人士,财富几十代都使不完了,还生活简朴,日夜努力。

当然,中国人不是入世后才勤劳,但是,过去我们相当长时间,闭关锁国,自己折腾,勤劳内耗。改革开放20年,拨乱反正,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取得了巨大成就,就改革而言,因是摸着石头过河,其间有反复,就开放而言,没有入世,开放就是低水平。

当勤劳乘入世东风,就海阔天空,勤劳就有用武之处,取消配额、许可证和特许指标束缚,产品就有广阔国际市场。勤劳是制胜法宝,所向无敌。

2000年,台湾政党轮替,我奉命到东莞采访,试图反映台商是反台独的强大力量。当时在东莞的台商以及台湾员工有4万多人。采访中,台商感慨大陆工人吃苦耐劳,加班加点,造就了他们的辉煌。

“在底薪低微和汇钱养家的压力下,大陆工人的加班意愿极高。同样的订单,下给美国厂商要2个月才能交货,下给台商只要15天。甚至,客户晚上一个电话来,订单很急,一个号令全部加班,工人没有不配合的。”

台商不用增加人手,就可以应付突如其来的订单,订单急,工价往往也高,同时,工人日夜加班,设备利用率就高,在大陆投资一条生产线,相当台湾两条,投资效率高,竞争力强。

入世半年,劳动密集型为主的广东轻工行业最先成为赢家,也说明了这点。

不要以为吃苦耐劳加班加点,只是劳动密集型产业和生产线上的工人,高科技企业的员工,也是如此。什么白加黑,五加二,996,都不在话下。大家熟知的华为,创始人任正非近年在接受国内外记者采访时多次感慨表示,“华为的成功没有秘诀,我们只不过是把别人喝咖啡的时间都用来工作罢了。”

对于中国,对于中国人,对于中国的发展,有些外国人总是想不通,搞不懂。他们不了解中华民族的历史文化,民族特性,无法理解镌刻在基因里的勤劳吃苦和节俭,因此对中国屡屡误判,时不时冒出的中国崩溃论,就是如此。

2008年我专访广东省老省长卢瑞华。谈及中国经济增长动力,老省长说,中国劳动力便宜,中华民族吃苦耐劳的优秀品质,是世界任何民族都比不了的。中国生产的商品便宜,在全球市场很有竞争力,而且可以长期保持,中国经济能长期高速增长。

特朗普政府时期,对美中贸易逆差很恼火,说中国占了便宜,打起贸易战,提高中国产品关税最高达25%。当时我写了篇“美国威胁提高关税,何惧之有”的公众号文章,全球化背景下,公平交易,你买我卖,你情我愿,美国的逆差说明中国产品的魅力,提高关税,很大可能是美国人买单,何惧之有?还民族主义地呼吁政府不要让步。

现在特朗普政府不在了,贸易战依然,但2021年美中贸易美国的逆差不但没有减少,反而同比大幅扩大。这表明:中国产品太物美价廉了,竞争力太强劲了,提高关税即使高达25%,都无法抵挡其魅力。美国人发现,中国人的勤劳无敌。

世界工厂,中国制造,凝聚中国人民的勤奋劳动成果,中国商品输往世界各地。

现场特写,中国人吃苦耐劳受感动

美国的优势在于利用先发优势,吸引聚集全球人才,发展尖端科技,以及利用美元的国际货币地位薅世界各国的羊毛。但要说制造业,要出力流汗,美国无法与中国竞争。所以,当美国政府以及欧盟,计划动用多少千亿美元欧元抗衡中国的“一带一路”,中国人就笑了。

一带一路,互联互通是重点,互联互通的修路架桥等基础设施建设,日晒雨淋,高温酷暑,寒风凛冽,这那里是欧美发达国家的优势,又凭什么与中国竞争?

1995年6月,我发表在羊城晚报晚会大特写,报道财政困难中的广州地铁施工,记录了我的采访所见,艰苦的施工环境,现在想起,很感慨。

东山口站到杨箕站区间,长1公里。承建这一区间的是铁道部第十六工程局。当时未有盾构施工,施工技术处负责人杨和平领着我,从隧道口往工作面行进,风镐以及其它施工机具的噪音在隧道里回响,照明灯热气蒸腾,拱面水珠滴滴嗒嗒往下掉,地面淤泥没脚,又潮又热又噪。不一会,我就全身湿透。工人们光着膀子,挥汗如雨,日夜不停,这就是吃苦耐劳的中国人!

中国惊人的工程能力,世界羡慕的高铁,四通八达的城市地铁,无不凝聚着民族精神,是建设者辛勤汗水的结晶。

​勤劳无敌,海外华人也是

在中国的中国人勤劳无敌,海外的华人也是。

2009年,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学者巴曙松在广州作报告,讲后金融危机,讲中国宏观经济,讲着讲着,就讲到欧洲,讲到海外华人。巴曙松绘声绘色说,现在我国驻欧洲各国外交家额外增加了一个任务,周末到商业区步行街华人街,动员开门迎客的华人同胞们,关门吧,休息吧,不要营业了,把老外的饭碗都抢去了,老外意见很大了。

出国旅游的人,都知道欧洲的商店周末铁定关门,停止营业。中国人开始无法理解,觉得不可思议。

1995年3月,我在广东电台当记者,随电台领导访问匈牙利国家电台。热情的主人给我们一些零用钱,匈牙利货币名为福林,虽然数额不大,不消费带回广州没意义。周末启程回国前,周五抽时间到步行街匆匆购物的情景,成为访问匈牙利的独特记忆。我还特地买了一面制作精美的匈牙利小国旗,陪同购物的匈牙利国家电台外事官员对这一友好行动,给予赞扬。

巴曙松是有名学者,他的绘声绘色应该不是信口开河。我相信,四海为家的中国人,周末闲不住的中国人,其鲶鱼效应,可能已经或在不远将来,颠覆欧洲周末商店闭门谢客的历史传统。

勤劳的中国人啊!2004年春,广州一家企业受泰国国家旅游局资助,邀请广东电视台、羊城晚报和广州日报记者到泰国中北部采访,鉴于广东游客大都旅游泰南部,希望宣传引导到泰国北部旅游,我有幸参加。记忆深刻的不是泰国的风景,而是泰国导游对华人的敬佩。

这个泰国导游胖墩黝黑,不会写中文,但普通话说得比我们还好。旅游车上,我喜欢和他聊天。他说到过广州,东南亚各国游遍。谈到中国和华人,一脸的尊敬,他的赞美让我大为感动。他说在泰国、柬埔寨、老挝等东南亚国家的乡村,最漂亮的房屋,最富有的家庭,一定与中国有关,这家要么是华人,要么这家娶了华人媳妇。

多么令人自豪啊!这是我采访到的外国人对中国,对华人的最高评价。

海外华人故事,说明天道酬勤,勤劳无敌,不问国家,不管体制,在中国大地,在世界各国,都是如此。这也强化了我对入世,对中国高速发展内在动力的认识。

​陈善如受尊敬,入世报道被表扬

入世报道,被表扬了。

想想有点自豪啊,上午开会新闻,报纸下午就刊登出来了,这就是新闻记者的效率。第二天开会,省经贸委主任陈善如见到我,笑笑说,昨晚很多人看到报纸后,给他打电话,赞扬羊城晚报的新闻真快。我常常感慨,现在一些所谓舆情,突发事件,网上炒的热火朝天,政府有关部门的调查姗姗来迟,效率太低,太慢了!

几十年记者生涯,采访过的人很多,难忘陈善如。他名如其人,待人和善,淡定自如,很善,很真。不像现在有的官,装腔作势,盛气凌人,虚假作做,令人厌恶。陈善如树立了为官的榜样,给我留下美好印象。

回想采访陈善如的情景,记者的往事,很温馨。广东经济初见入世效应的报道,羊城晚报经济部向报社提交的年度总结中,重点提及,入世对经济发展影响,社会关注度高,认为这篇头版头条报道,记者表现出高度新闻敏感,报道社会效果显著。 ​

有个插曲顺便提及。中央一家媒体的记者抄了这篇报道,署上他的大名,事前没与我任何联系,为了掩盖心虚,给我戴上该报通讯员的帽子。抄袭的这篇报道,网上现在还能搜索到。

​入世,倒逼改革的推进器

20年前的入世报道,今天仍感亲切。但是,当年谁也没有想到,入世对中国发展的推动是如此巨大,担心入世对国内产业的冲击,对国内银行体系的挤压,惊恐狼来了,新“八国联军”经济入侵,不仅有惊无险,甚至培养了中国产业的国际竞争力。

原世贸副总干事易小准,入世前是外经贸部司长,他在央视作中国入世20周年报告,提及当年入世,国家最担心汽车工业被冲垮。入世前我国对进口汽车关税是100%,入世的条件是必须降到25%。易小准披露,国务院领导专门请国内汽车厂领导座谈,做工作,希望他们接受降低关税,支持国家入世。可见当时的担忧和阻力。

意想不到的是,汽车工业反而受益最大。入世后,被中国巨大市场吸引,世界著名车厂纷纷进入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入世协议规定外国车企在中国设厂必须与中国企业合资。中国车企在合资中学到了技术,提高了本领,竞争力强大,现在与外国车企平起平坐,新能源汽车更实现弯道超车,世界领先。

其它产业无不如此。开放增强竞争力,开放激发创造力。

世界贸易组织规则的基础是市场经济。入世,倒逼政府转变职能,加速建立市场经济体系,是倒逼改革的推进器,意义更加重大。

入世当年的全国人大会议,大会新闻发言人宣布:凡是违反世贸组织规则和我国的承诺的法律法规规章将被废除。入世半年后,外经贸部部长石广生说,中国政府各部门有关入世的法规基本清理完毕,其中废止830件,修订325件。同时,通过立法,把中国加入世贸组织的承诺和有关规则转变为中国的法律法规,创造了良好的入世法律环境。地方上的法律法规更进行了大规模清理。

完全可以想象,如果不是入世,这些落后时代阻碍社会进步的法规规章,谁敢搬动,谁能废止?

国人常常感慨,中国的事情,从内部改变很难。一些既得利益部门,抓住权力不放手,无所不在的审批,企业要办成一件事,拜庙无数,盖上百个公章,严重束缚企业发展,窒息市场活力,是改革开放的最大阻碍。

而外部世界外力的持续推动,非常奏效。入世,就是最大的外力,国人推不动的改革,国际规则就能推动,不改不行,不变不行。中国市场经济体制确立,政府职能转变,营商环境改善,规则意识加强,从根本上说,是入世倒逼的结果。这可能也是中央领导集体义无反顾决定入世的初心。

开放无止境,改革未有穷期

中国的改革还有倒逼空间吗? 这是肯定的。

世界贸易组织框架下的区域自由贸易,方兴未艾。中国积极参与推动的《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今年1月1日正式生效,肯定因此又形成倒逼,推动中国更加开放。开放程度更高的《全面与进步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CPTPP),中国已提交加入申请。有评论说,中国加入CPTPP可以说是二次“入世”,是又一重大战略机遇。

入世20年,中国人赢的很精彩。加入CPTPP,中国人民凭勤劳刻苦,也一定赢,而且更加精彩。

开放无止境,改革未有穷期。我对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充满信心,对中国未来充满期待。

ogp-cnc光学影像测量仪

影像测量仪仪

ogp影像仪

三次元影像仪

上一篇: 【推荐】入“股”亏了吗?盘点2022年上市的那些影视公司-电影行业上市公司
下一篇: 【推荐】入主酒快到,天音控股换道回归“酒局”,看准啥机会?-基金白酒
相关推荐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