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光伏行业龙头,TCL中环:硅片穿越周期显实力,组件差异化彰风采-大硅片公司

(报告出品方/分析师:天风证券 孙潇雅)

1.市值10年10倍,技术进步为主要驱动

TCL中环成立于1988年,其前身为1958年组建的天津市半导体材料厂,2007年在深圳证券交易所中小板上市。

2020年,公司参与中环电子集团混改,完成了从国企到民企的转变。公司自1981年开始从事光伏业务,风雨兼程四十余载,如今已成长为国内光伏行业龙头。

公司上市以来,共经历了三次股价大涨,其中一次为戴维斯双击:

2010年下半年,单晶硅一期投产,形成双轮驱动业务布局。

2010年8月,太阳能电池用单晶硅一期的投产,标志着公司的业务重心逐步从半导体制造行业调整至光伏+半导体的双轮驱动发展格局,市场估值提升。2010年,公司光伏业务营收增长率达321%,归母净利润实现扭亏为盈,同比增长207%。业绩和估值的戴维斯双击推动公司股价在一年内上涨了80%。

2015年初,“领跑者”计划推动单晶技术快速发展。

为引导光伏技术进步和产业升级,政府于2015年正式启动“领跑者”计划。相比多晶技术,单晶技术在“领跑者”项目中更具优势,因而得到了快速发展。作为全球领先的单晶硅片厂商,公司股价持续攀升,半年内最高达52元,涨幅为144%。

2020年起,G12超大硅片引发行业变革,归母净利实现快速增长。

2019年8月,公司首发G12超大硅片“夸父”系列产品,掀起了行业新的大尺寸变革。随着G12硅片市场认可度不断增加和市占率持续增长,2020-2022年Q3公司归母净利润实现同比增长20.51%/ 270.03% / 80.68%,2020年初至2022年12月中旬公司股价上涨了211%。

2.硅片过去的成功:硅片盈利兼具周期与成长,公司成本优势领先

2.1. 周期性:硅片环节周期性源自上游硅料环节

硅料扩产慢,生产弹性小,价格呈现周期性。

硅料环节因具有化工属性,资金支出高,建设时间长,扩产周期达18个月,为硅片/电池片/组件环节扩产周期的1.5/ 2/ 3倍。同时,硅料环节生产弹性小,供给相对刚性。当下游环节需求出现波动时,易造成硅料环节扩产周期不匹配而出现供需错配,致使价格呈现周期性。

硅片环节集中度高,成本传导能力强。

硅片环节行业集中度较高,2019-2021年的CR5较电池片环节高约30%,因此具备较强成本传导能力,可将上游硅料环节价格涨跌向下传导。硅片和硅料价格呈现出较强的联动性,2011-2022年,硅片和硅料价格均出现周期性波动。

2.2. 成长性:技术进步推动降本增效

光伏行业技术迭代速度较快,硅棒、硅片、电池片、组件等环节持续涌现大量新技术和新工艺。在单多晶之争中,公司始终坚持单晶路线,不断扩大单晶生产规模,2017-2021年单晶硅片产能从23GW+增长至88GW。而部分多晶硅片企业逐渐因产品不具备竞争优势而面临市场淘汰风险。

目前,单晶产品已基本完成对多晶产品的替代,为进一步提升转化效率、降低生产成本,单晶产品正在由P型单晶向N型单晶、由小尺寸单晶向大尺寸单晶升级迭代,单晶硅片生产工艺正在持续向“大尺寸”“薄片化”、“细线化”、“N型化”方向发展。

大尺寸:实现全产业链降本,带来组件功率提升。

硅片环节,大尺寸硅片可通过增加单晶拉棒直径降低单瓦能耗,同时摊薄切片成本;电池环节,大尺寸硅片可以摊薄银浆、辅助设施、电力、人工等成本;组件环节,大尺寸硅片可以摊薄边框、玻璃、接线盒、人工等成本,同时电池占组件面积的增加可在电池片效率相同的情况下提高组件功率;电站环节,使用大硅片高功率组件可减少支架、桩基、线缆、逆变器等设备材料消耗。

技术进步推动主流尺寸不断演变。

随着技术进步,硅片的主流尺寸不断变大,从最初的100mm逐渐演变为如今的M6、M10和G12。和M6相比,应用G12可使硅片/电池/组件环节的单瓦成本分别下降27%/ 21%/ 15%,电站环节的BOS成本降低12%。根据PVInfoLink预测,G12及以上尺寸硅片占比将从2021年的14%增长至2025年的56%。

薄片化:减少单位硅耗,推动硅片环节降本。

薄片化可通过缩减硅片厚度减少耗硅量从而降低成本。根据中环2021年发布的《技术创新和产品规格创新降低硅料成本倡议书》,硅片厚度从175μm减薄至160μm,可以覆盖多晶硅料8元/KG的价格涨幅,硅片的硅成本折合单w可节省2分,减轻下游产业链的成本压力。如产业链内全规格单晶硅片全面转换到160μm厚度,预计可节省6.8%的硅使用量。

N型化:更具减薄潜力,带动硅片厚度持续下降。

随着PERC电池逐渐接近理论电池转换效率极限24.5%,具备高转换效率的N型电池步入发展快车道,带动N型硅片需求的持续放量。相比传统的P型硅片,N型硅片更具减薄潜力。2021年,用于TOPCon/HJT电池的N型硅片平均厚度分别为165μm/150μm,均低于P型硅片平均厚度170μm。

根据CPIA,预计2030年用于TOPCon/HJT电池的N型硅片平均厚度将减薄至约135/110μm左右,P型硅片平均厚度将减薄至约140μm。未来,N型电池产能的持续放量将进一步推动薄片化进程。

2.3. 公司技术路线持续领先,成本优势助力穿越周期实现成长

大尺寸方面:首发G12硅片引发行业变革,联合研发切片设备实现量产。2019年8月16日,公司首次推出12英寸超大硅片“夸父”系列产品,掀起了行业新的大尺寸变革。尽管大尺寸硅片可有效降低度电成本,但在切片环节易出现位错和断线等问题,致使良率相对较低。

公司依托自身技术积累,与晶盛机电联合研发了G12硅片切片设备,目前G12的良品率已与M6相当。同时将G12和工业4.0深度融合,保证了产品质量。2021年1月,公司G12硅片市占率达99.5%。公司持续布局G12硅片产能,公司预计2022年末G12先进产能占公司硅片产能比例将达90%。

薄片化方面:进程持续推进,具备全规格生产能力。

切片工艺是实现薄片化的关键。当前,公司工业4.0切片工厂的智慧化生产线已经具备超薄硅片生产的工艺积累和成熟的制造经验,可以实现全规格单晶硅片的薄片化生产能力。

公司薄片化进程持续推进,2022年6月,公司将报价范围调低至150-155μm;2022年9月,公司取消155μm报价。当前公司P型硅片以150μm为主,N型硅片以130μm和150μm为主,而同行当前P型硅片仍有155μm。

N型化方面:公司N型硅片市占率全球第一,柔性制造满足多样化需求。

生产工艺上,N型硅片对杂质缺陷特别是金属杂质的敏感程度远高于P型,需要对生产过程中的杂质进行严格管控,同时由于N型硅片中掺杂的磷与硅相溶性差,因此制备工艺较为复杂,技术壁垒较高。

公司通过多年的技术积淀,已实现N型硅片的量产,2020年全球市占率约60%,多年保持第一。同时,凭借工业4.0的柔性制造能力,公司可实现大规模的工艺配方自由切换,以满足不同电池技术路线的电学参数要求。公司的N型硅片产品在各电池路线中广泛应用。

2.4. 推动工业4.0制造方式变革,生产效率持续提升

工业4.0概念自提出以来,“智能化”随即成为引领第四代工业革命的主题。公司是光伏全产业链中最早践行“工业4.0”的企业,通过持续推进工业自动化、智能物流、工业大数据平台等建设,不断加速制造方式变革进程。

目前,公司已经实现了晶片制造体系全产线的自动化运行,形成少人化、智能化的生产模式和柔性化及客制化生产,人均劳动生产率、生产效率、生产工艺显著提升。

推进自动化生产,劳动生产率持续提升。

通过实现自动化和智能化生产,公司的劳动生产率大幅提升,已突破1000万元/人/年。2021年,公司的人均创收和人均创利分别达到307万元和30万元,比部分同业平均水平高63%和66%(对比公司为隆基、上机、晶澳和晶科)。

预计未来随着“黑灯工厂”的逐步实现,公司劳动生产率有望持续增加。少人化的生产方式也解决了海外人工成本高的难题,为公司的全球化战略奠定基础。

实现柔性制造,满足定制化需求。

依托工业4.0生产体系支撑,公司可实现大规模的工艺配方自由切换,降低切换成本,提升制造效率。当前,公司多晶硅加工成品的消耗率比同行业要低2%~3%。

3.当下时点:产能扩张降盈利,但长期利好龙头

3.1. 硅料降价过程中技术优势、成本优势、管理优势凸显

硅料产能持续释放,价格进入下行通道。

2021年以来,供需错配致使硅料价格持续高企,一度超过30万元/吨。随着行业新增产能的逐步释放,硅料供应紧张情况开始有所缓解,硅料价格进入下行通道。而硅片产能释放供大于求,或将带来短期盈利向下。

但是在价格战中公司凭借积累的技术优势,一方面能够在硅料下行中充分放大其非硅成本优势,另一方面在产业技术迭代中,凭借领先优势提高市占率。

技术优势在硅料降价中凸显。

过去三年光伏持续降本增效,硅片由166尺寸发展到210大尺寸,硅片厚度从175μm下降到150μm,细线化程度推进降低近30%,N型技术发展加速,这些领先技术优势在高价硅料周期被掩盖。随着价格回归,优势光伏企业将一举获取2020年以来积累三年的技术降本红利。

领先的技术优势→成本优势,价格战中更利好龙头。

新势力入局,光伏行业竞争愈发激烈,价格优势将成为抢占市场份额的重要影响因素。

大尺寸&薄片化→低硅耗,硅成本领先。

硅片成本结构中,硅料成本约为85%,占比较高,因此硅耗更低的公司可实现更低的生产成本。公司持续进行工艺优化以降低硅耗,晶体环节,依托工业化4.0和技术积累,公司2021年单位产品硅料消耗率同比下降近3%。晶片环节,公司持续推进细线化和薄片化,同硅片厚度下单公斤出片数领先行业次优水平3片左右。

硅料下行期,公司非硅成本的优势成为核心竞争力。

硅料价格下行时,非硅成本在硅片总成本中的占比将提升,因而非硅成本更低的厂商会更具优势。拉晶环节,公司不断进行技术创新与制造方式变革,单台炉产效率业内领先。

切片环节,公司持续推进细线化和薄片化。后续公司技术领先有望带来市占率提升,公司与二三线硅片企业的开工率有望进一步拉大,从而放大公司的非硅成本优势。

管理方面,高周转低库存,硅料下行周期免于大幅减值。

公司始终坚持高周转、低库存的经营策略,2021年存货周转天数和应收账款周转天数分别为32天和23天,比部分同业平均水平低55%和26%,由于硅料作为存货存在减值损失,当硅料价格降低时公司有望充分受益。

3.2. 多重优势驱动市占率提升,22年24%→23年34%

硅片环节发展快速,行业产量持续攀升。

随着“双碳”目标的提出和平价上网时代的来临,光伏行业迎来快速发展,硅片产量持续攀升,2017-2021年从92GW增长至227GW,CAGR达25%。随着头部企业加速扩张,根据CPIA预测,2022年全国硅片产量将超过293GW,同比增长29%。

行业集中度较高,呈现双寡头格局。

硅片环节的竞争格局较为集中,2021年CR5达84%。其中,两大龙头隆基绿能和TCL中环占据主要市场份额,两家公司在2021年的合计市占率达54%,行业呈现“双寡头”格局。

公司在技术迭代方面持续领先于行业,预计在大尺寸快速发展,N型化电池放量的情况下充分受益:

1)大尺寸进入快速发展期,23年产能中环持续扩产,22年底G12产能占比约90%。

2019-2021年,公司产能从33GW增长至88GW,CAGR为63.21%,其中G12产能占比不断提升,在2022H1增加至68%。随着项目陆续投产,公司预计2022年末硅片产能将超过140GW,G12先进产能占比将达到约90%,成为全球单晶规模TOP1厂商。

2)23年N型占比25%+,公司N型硅片市占率60%,有望充分受益。

随晶科率先量产TOPCon并加速降本提效,大量企业宣布扩产规划,根据InfoLink Consulting预计22、23年N型组件渗透率分别7%-8%、25%-30%,成为近两年的行业趋势。公司2020年N型硅片全球市占率约60%,有望在未来N型渗透率从个位数向上快速提升的过程中充分受益。

我们预计公司凭借技术优势、成本优势、管理优势,在硅料降价中再次凸显其头部优势,市占率进一步提升,22、23年出货68、135GW,22、23年全球硅片需求288、403GW,对应公司市占率24%、34%。

4.未来:发展组件业务带来成长

4.1. 切入组件:一体化趋势下发展组件打开空间

公司自身发展来看:硅片与组件相辅相成,促进公司业绩螺旋上升。公司在硅片第一增长曲线稳步提升的同时,提前寻求第二增长曲线(组件市场规模数倍于硅片,且未来组件环节随着硅料降价有望迎来盈利修复)。

行业发展来看:

从行业本质要求的角度来看,初期上下游之间的交易成本在总成本中占比低,可以进行专业化发展,但最终能够实现高品质下极致降本的组件企业才能获得更高的市场份额,因此我们认为一体化或是最有效的方式。

近年来头部组件企业一体化程度不断加深,不断向上游硅片扩展。

同时,组件企业CR5近两年逐步提升,22年有望达到70%-75%,公司切入组件环节可以保证经营的主动性。同时组件环节处于制造链末端,扮演产业链利润输出端口的角色,整个制造端(除逆变器、支架外)的利润均由组件兑现,因此在新产品推广期以及行业供过于求时,组件环节更具备穿越一轮轮周期的可能性,战略地位更高。

4.2. 切入组件:资金&技术壁垒低,但营运资金要求高

短周期+投资少→低资金壁垒:

组件的扩产周期较短,仅为3-6个月,同时单位产能投资额较少,根据CPIA,仅需6.2万元/MW,均显著低于其他环节。较少的资金需求量和较短的投资回收期使得组件环节的进入壁垒较低。

制造工艺简单→低技术壁垒,后发优势明显:

相较于上游的硅料、硅片和电池片环节,组件的制造工艺较为简单,较低的技术门槛使得后入者仅通过购买设备便能达到和先入者相近的生产工艺水平,而制备技术的不断进步带动单位产能投资额持续下降,使得新产能投资成本显著低于老产能,行业后发优势明显。

营运资金要求高于硅料&电池,低于硅片。

从周转天数的角度看,主材各环节周转状况相对较好,应付周转天数高于应收,但由于组件、逆变器环节需要为客户备货(可能在海外仓库或子公司),因此从营运资金压力角度看,组件&逆变器>电池&硅料。

组件环节竞争主要体现在-地面电站(价格)、分布式电站(渠道品牌)。

按照应用场景(集中式/分布式)和区域(国内/海外)将组件市场划分为四个象限,不同象限的主要竞争要素不同,公司开拓市场的难易程度以及具体策略相应有所不同。

集中式地面电站适用电价是发电上网电价,规模大,初始投资成本高,价格敏感性高于分布式,价格为第一竞争要素。而海外地面电站上网电价高于国内,价格敏感度稍弱,但对组件有可融资性、产品认证等相关要求。

分布式电站适用电价是用电电价,高于地面电站的发电上网电价,项目业主对成本敏感度低,但重视光伏应用体验,且终端客户具有分散化特征,因此渠道品牌为主要竞争要素。与海外高电价市场相比,国内分布式客户品牌认知度和上网电价相对较低,价格因素具有一定重要性。

4.3. 差异化产品:环晟G12大尺寸硅片技术+高效叠瓦组件

4.3.1. 和Sunpower合作成立子公司环晟,多次增资布局

2015年8月,东方电气集团(40%)、中环股份(37%)、Sunpower(20%)共同成立东方环晟光伏(江苏)有限公司。另有东方环晟光伏所在地的宜兴创业园科技发展有限公司持股3%。

2019年7月,东方电气集团退出,将股权转让给中环股份。中环股份跃升为第一大股东,持股77%。东方环晟也易名为环晟光伏(江苏)有限公司,成为中环股份的控股子公司。同时获得了Sunpower公司的叠瓦高效组件技术授权。

2020年,环晟光伏与天津中环海河基金共同投资设立环晟新能源(天津)有限公司。

4.3.2. 环晟光伏凭借“G12+叠瓦”高效低成本,有望实现全球销售

叠瓦组件存在专利壁垒+技术的关键在于生产中产品的稳定性。

针对叠瓦组件技术,SunPower共申请70件专利,主要分布在所属国——美国、光伏叠瓦最大的市场——中国,为国内企业研发叠瓦组件形成了较高的壁垒。同时,叠瓦技术的生产流程和其他组件技术很不一样,难点在于保证组件产品品质的稳定性。

环晟股东方美国SunPower公司拥有独特的高效叠瓦组件技术,而环晟是国内唯一取得其合法知识产权许可授权的制造商。

中环G12大尺寸硅片的供应链优势+Sunpower独家授权的叠瓦专利技术,更高的效率,更低的成本,未来有望实现全球销售。

高效体现在:高功率+高发电量+高可靠性。

1)600W+高功率。

环晟高效叠瓦组件采用高密度封装工艺,消除了电池片间距,提高了单块组件的有效受光面积,由于电池片叠层联结,降低了电子传播路径损耗,可以实现组件能量密度5%的提升,组件拥有更高的发电功率输出,最高组件功率600W以上,发电效率21%以上。

2)环晟叠瓦组件特殊的技术工艺和全并联电路设计,

可以有效降低热斑效应影响和组件运行温度,在应对阴影遮挡下,相较常规半片组件最高低25%的功率损耗和低50摄氏度工作温度,具备更强的抗衰减性能和抗阴影性能,实际应用场景下,拥有更优异的发电量表现。

3)环晟叠瓦组件产品通过了6倍IEC测试标准测试,

拥有世界最佳可靠性表现,更好的正/背面负载能力,确保在更严苛的实际运行环境中可以发出更多的清洁电力。

低成本体现在:更薄的硅片降本+高功率摊薄BOS和LOCE成本。

1)环晟叠瓦组件的电池片通过导电胶柔性联结,

应力分布更均匀,适用更薄硅片,硅片厚度从175μm减薄至160μm,可节省6.8%的硅用量,并覆盖8元/KG的硅料价格涨幅,有效降低生产成本。此外,叠瓦产品具备技术普适性,除兼容PERC外,还兼容TopCon、异质结等下一代电池技术,能够持续提升组件发电效率。

2)环晟高效叠瓦组件,

最高实现组件功率600W以上,可以减少直流电缆用量、减少支架及基础、减少汇流箱数量、减少安装工程,实现更大容量方阵和更高容配比,降低BOS和LOCE成本,为电站投资者带来更低造价成本、更高系统收益。

此外,叠瓦组件的高可靠性使得公司可以利用叠瓦组件差异化产品,消化利用客户不能使用的超规硅片。

4.4. 差异化市场:MAXEON享受本地扶持,顺利拓展美国市场

4.4.1. 为什么要拓展美国市场?→产品差异化可以实现最高的溢价销售

发达国家消费者愿意为美学付出相应溢价,美国更甚。发达国家客户在选购光伏组件时,除效率外,对美观性的需求也较强。美观度不仅影响短期自己的观感,也影响长期可能出售的价格。在美国现货市场,全黑组件的价格优势则更为明显,以MAXEON产品为例,22Q3售价高达0.54美元/W,较常规组件的0.39美元/W高出0.16美元/W以上。

4.4.2. 拓展美国市场的难度:美国支持本土制造,对境外产品征收高税率。

海外产品差异化可以实现溢价,但是制造本土化要求高。

随着新能源发电渗透率的提升,各国对未来能源安全的重视程度也在提升,因此美国、印度、欧洲等地均推出了支持本土制造、对境外产品加征关税或碳税相关的政策,对于组件企业,如果未能及时转换市场(海外多地区布局的企业占优)或做出合理的海外产能建设 (如为避免反规避影响而在海外建硅片厂)&原辅料采购决策(如采购海外硅料,规避对疆硅料制裁),则可能会影响到其出货节奏,进而使组件份额发生变化。

国际化涉及到海外的贸易制度与规则,需要站在对方角度考虑问题。对运营商来说需要稳定的组件来源,因此最好在当地建厂。

4.4.3. 公司投资MAXEON布局早,工业4.0助力海外降本

公司投资MAXEON,但并未控股,有望规避相关风险:

2019年11月11日,

世界能源巨头道达尔(Total)宣布将其控股的全球高效太阳能电池、组件及光伏系统领先企业SunPower在美国和加拿大之外的全球太阳能电池与组件业务分拆到在新加坡注册成立的MAXEON公司中。中环以2.98亿美元(约合20.88亿人民币)认购MAXEON增发的股本,认购后中环持股比例为28.8480%,成为其第二大股东。

2021年4月16日,

中环增资3366万美元(约2.2亿元人民币)认购MAXEON在纳斯达克增发的187万股新股。具体由公司向全资子公司中环新投增资3366万美元,再由中环新投向MAXEON增资3366万美元认购187万股新股。MAXEON此次发行普通股总计881.4万股,发行完成后中环持股比例由28.332%变更为26.775%。

2022年8月12日,

中环发布公告称拟以自有资金2.0079亿美元认购MAXEON公司发行的5年期可转债,认购主体为公司全资子公司中环新投,并与MAXEON签订《可转换债券认购协议》等一系列相关协议。

MAXEON:IBC电池全球领先者,顺利拓展美国市场

1)产品方面:

股东SunPower系IBC的鼻祖,Maxeon承袭相关技术,对标高端分布式市场实现组件销售溢价。

目前Maxeon分两个产品线。

一是Maxeon系列产品,采用IBC的技术路线,二是Performance的产品,采用高效PERC单晶的产品,目前IBC产品效率明显高于Performance产品。Maxeon的IBC产品与P型PERC产品性能有明显差异,目前公司最为领先的Maxeon6产品转换效率达到22.8%,主要应用住宅市场。

公司推出SunPowerMaxeon40年质保,产品质量有保障。

目前大多数太阳能组件提供12年的产品质保和25年的功率质保。而Maxeon全新推出的40/40对特定市场提供长达40年的针对工艺和材料缺陷,功率输出,以及维修或更换缺陷组件服务的保障。

IBC产品溢价相比于普通PERC产品溢价约0.16美元/W(22Q3 MAXEON IBC产品价格为0.54美元/W,Performance产品价格为0.39美元/W)。

2)渠道方面:Maxeon享受美国当地扶持,顺利拓展美国市场。

Maxeon作为美国上市的企业,享受本地扶持政策,顺利拓展美国的分布式市场。公司业务遍及非洲、亚洲、大洋洲、欧洲和美洲,拥有全球化的销售渠道;Maxeon及SunPower两大品牌已经在全球范围内形成了较高的品牌知名度。

响应度高:

在北美,Maxeon位于墨西哥的新升级高性能产线可以在一到两天内通过卡车向美国客户交付产品,而大多数太阳能公司从亚洲的水路运输时间至少需要10周。

公司与Sunpower的供应合作延长至2025年,通过SunPower完善的渠道向美国和加拿大的住宅市场独家供应Maxeon 6组件。同时,公司与Greentech Renewables(原CED Green Tech,美国光伏分销商)开展合作。

后续中环在美国建厂的优势:

美国建厂涉及到人工及能耗均高于国内,公司工业4.0成本优势明显。

根据美国劳工部2022年6月发布的统计数据显示,美国当地私营企业工人雇主成本为38.6美元/小时,按每周工作40小时测算,周薪高达1544美元,约合人民币1.04万元。公司工业4.0节约了约65%+的人力成本,单人操作炉台数从2020年五期工厂的96增加至2022年六期工厂的384。

5.盈利预测

硅片业务:

我们预计随着光伏装机需求的进一步放量,预计22-24年出货68、135、170GW;公司凭借领先的技术优势获取成本优势,在硅片放量下单位盈利有所下降,预计单w盈利0.1、0.07、0.06元,对应归母净利润67、91、98亿元;

组件业务:

随着公司组件市场的持续拓展,预计22-24年出货7、14、18GW;光伏产业链整体降价,预计组件单位盈利迎来修复,单w盈利-0.1、0、0.01元,对应归母净利润-6、0、2亿元。

半导体业务:

随着公司产能的快速增长以及客户认证工作的不断推进,预计22-24年出货12、18、27亿平方英寸;预计单位盈利将保持相对稳定,为0.3元/平方英寸,对应归母净利润3.6、5.6、8.4亿元。

公司硅片业务23年之后盈利有望走平/修复,组件业务为做大蛋糕带来的成长性(走向组件适度一体化),增速快于行业增速,给予公司23年20X PE,对应市值2013亿元,对应股价62元/股。

6.风险提示

下游需求不及预期:

若终端装机需求不及预期,行业整体利润将受到影响。

海外扩张不及预期:

光伏作为未来的能源基础设施,与各国能源系统相关,如果未来海外增加税收等限制性贸易政策,公司海外扩张可能会受到影响。

测算具有一定主观性,仅供参考:

本报告测算部分为通过既有假设进行推算,仅供参考。

——————————————————

报告属于原作者,我们不做任何投资建议!如有侵权,请私信删除,谢谢!

精选报告来自【远瞻智库】

报告中心-远瞻智库|为三亿人打造的有用知识平台

三次元影像仪

光学测量仪器公司

光学影像

上一篇: 【推荐】光伏行业重大利好袭来北向资金加仓这些个股|焦点资讯-什么股票资讯
下一篇: 【推荐】光伏进入万亿时代|上市公司年报大解读-上市公司年报
相关推荐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