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灾难和大型赛事前,很多企业都会通过捐赠尽一份绵薄之力,公益性捐赠不仅体现了企业的社会责任,同时企业也可以享受税收优惠,如果巧利用还能起到节税的效果。现在就公益性捐赠的定义及涉税技巧、案例来做下分享!
一、先来看下公益性捐赠的定义:
《企业所得税法实施条例》第五十一条规定,企业所得税法第九条所称公益性捐赠,是指企业通过公益性社会组织或者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及其部门,用于符合法律规定的慈善活动、公益事业的捐赠。
二、公益性捐赠所得税扣除标准:
《企业所得税法》第九条规定,企业发生的公益性捐赠支出,在年度利润总额12%以内的部分,准予在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扣除;超过年度利润总额12%的部分,准予结转以后三年内在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扣除。
公益性捐赠所得税扣除阶段性公告:
《财政部 税务总局 国务院扶贫办关于企业扶贫捐赠所得税税前扣除政策的公告》(财税[2019]49号)
1.自2019年1月1日至2022年12月31日,企业通过公益性社会组织或者县级(含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及其组成部门和直属机构,用于目标脱贫地区的扶贫捐赠支出,准予在计算企业所得税应纳税所得额时据实扣除。在政策执行期限内,目标脱贫地区实现脱贫的,可继续适用上述政策。
“目标脱贫地区”包括832个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集中连片特困地区县(新疆阿克苏地区6县1市享受片区政策)和建档立卡贫困村。
2.企业同时发生扶贫捐赠支出和其他公益性捐赠支出,在计算公益性捐赠支出年度扣除限额时,符合上述条件的扶贫捐赠支出不计算在内。
《财政部 税务总局 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 国家乡村振兴局公告2021年第18号》公告执行期限延长至2025年12月31日。
三、实物捐赠与现金捐赠的涉税思考:
1、实物捐赠模式应视同销售或转让财产需缴纳增值税等流转税及企业所得税。
2、现金捐赠模式没有额外成本,但有12%的扣除比例上限,特殊的捐赠能全额扣除。
四、公益性捐赠的涉税技巧:
1、
应分清捐赠对象与捐赠中介
。企业的捐赠应通过税法规定的公益性社会团体或者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及其部门,而不是直接向受赠人捐赠。
2、
应把握捐赠的时机
。企业的捐赠应兼顾企业的盈利情况,盈利多的年度多捐赠,盈利少的年度少捐赠,不盈利的年度则考虑暂停捐赠。
3、
捐赠手续与程序应完备
。企业进行捐赠税前扣除申报,不仅应附送由具有捐赠税前扣除资格的非营利的公益性社会团体、基金会和县及县以上人民政府及其组成部门出具的公益救济性捐赠票据,同时还应当取得接受捐赠或办理转赠的公益性社会团体、基金会的捐赠税前扣除资格证明材料等。
五、案例(一)
小型微利企业的年应纳税所得额或资产总额在临界点附近时,可通过适当的捐赠降低利润总额或资产总额,以达到税法规定的小型微利企业要求。
某企业20**年资产总额在3 000万元以下,在职员工60人,预计当年应纳税所得额为305万元。按现行企业所得税法,该企业当年应按25%的税率缴纳企业所得税,但若企业增加一笔5万元的扶贫性公益性捐赠支出,企业可以全额扣除,那应纳税所得额就是300万,则企业可认定为小型微利企业。捐赠前后的结果计算如下:
捐赠前:应纳所得税额=305×25%=76.25(万元)
捐赠后:应纳所得税额=100*2.5%+200*5%=12.5(万元)
捐赠5万元后,企业所得税减少76.25-12.5=63.75(万元)
小型微利企业的优惠政策可参考财税[2019]13号、财税[2021]12号、财税[2022]13号
六、案例(二)
甲公司计划对外捐赠100万元,已知甲公司当年利润总额为400万元,预计第二年利润总额为500万元
方案一:
当年直接向受赠对象进行捐赠!捐赠金额无法在税前扣除导致甲公司多缴纳企业所得税:100×25%=25(万元)
方案二:
当年通过公益性社会组织进行捐赠扣除限额:400×12%=48(万元),结余部分:100-48=52(万元),超过年度利润总额12%的部分52万元,结转以后三年内在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扣除
方案三:
通过公益性社会组织分两年进行捐赠,第一年捐赠40万元,第二年捐赠60万元
第一年扣除限额:400×12%=48(万元),第1年捐赠40万元可全额扣除
第二年扣除限额:500×12%=60(万元),第2年捐赠60万元可全额扣除公益性捐赠可以在第一年和第二年全部税前扣除,不额外增加企业的税收负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