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公和洋行在上海grosvenor亚太子公司

公和洋行是20世纪20、30年代上海最大且最为重要的建筑设计商,公和洋行以其作品的绝对数量和高超设计水平在上海近代建筑史中扮演重要角色,也是这一时期上海建筑的缩影。

公和洋行原是注册在香港一家建筑设计事务所,1868年由英国人William Salway设立,在国外称为巴马丹拿集团(Palmer&Turner Group),在国内名为公和洋行(Palmer&Turner Architects and Surverors,缩写P&T),现在仍然以巴马丹拿集团(Palmer&Turner Group)的名称活跃在亚洲乃至全球的建筑设计市场。

William Salway 初创设计事务所时在报纸上刊登的告示

1868年10月1日,威廉·赛尔维看准机遇在香港开创了自己的建筑事务所,也就是后来P&T的前身。1870年,事务所加入了一位随军测量师W·威尔森(Wilber force Wilson)。1878年,测量师G·伯德中尉(Lieutenant Godfrey Bird)亦加入了合伙公司,得到两位合伙人分担工作后,威廉·赛尔维也得以重新踏上他搁置十年的澳洲旅途。

1880年之后,年轻的建筑师克莱门特·帕尔默(Clement Palmer港译

卡文·巴马)加入该事务所,不久他参加香港上海汇丰银行总行大厦(第二代)的设计竞赛并获胜,他的成功奠定了巴马在事务所的地位,他成为此后近30年事务所的设计主持。1895年,他和合伙人、结构工程师亚瑟·特纳(ArthurTurner港译

亚发·丹拿)两人被授予英国皇家建筑师学会会员资格(RIBA),事务所也以他俩的姓氏重新命名为Palmer & Turner Architects and Surveyors,按照粤语发音的港译名称就是“巴马丹拿”。 加入事务所时年仅23岁的帕尔默先生(图左)是一个外向、活跃、有才华,喜欢舞台表演的年轻人,他优秀的专业素质奠定了这家建筑事务所的未来发展。图右为他的合伙人特纳先生。

图左帕尔默先生,图右为他的合伙人特纳先生。

1907年巴马先生的退休,标志着巴马丹拿公司在香港的鼎盛时期的结束。随着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以后的20年里公司在香港的建筑数量日趋减少。直到经济复苏之时,巴马丹拿的业务重心陆续由香港移至上海。世纪下半叶许多皇家建筑师来到中国,正统学院派的思维,出现在我国各沿海通商城市, 富有艺术性和功能性的建筑,打破了中国传统的建筑型制,西方流行的新古典主义由此移入中国。

在这里,简要介绍下RIBA这项设计师专业头衔/职称,在翻阅近代上海设计师洋行人员名录时,设计建造了上海20-30年代闻名至今的西式建筑的几乎所有设计师都在名字前带有F.R.I.B.A字样。RIBA 的会员有准会员(ARIBA)、正会员(FRIBA)和领照执业会员(LRIBA)三种。当时但凡是在上海建筑界声望卓著的外籍设计师大多是皇家建筑师学会的正式会员(F.R.I.B.A)。RIBA是1834 年成立的英国最主要的建筑师专业组织——伦敦英国建筑师学会(Institute of British Architects in London,RIBA 前身)的标志。1837 年受到皇家宪章(Royal Charter)特许,1892 年改名为“英国皇家建筑师学会”(Royal Institute of British Architects)。

伦敦英国建筑师学会(Institute of British Architects in London,RIBA 前身)的标志

英国皇家建筑师学会

近代在华的 507 位英国建筑师中,有 RIBA会员 176 名,约占总数的 34.7%;有 85 位 ARIBA,34 位 FRIBA(其中有 10 位 FRIBA 是在华期间从 ARIBA 升为 FRIBA)

位于伦敦的RIBA总部 RIBA Headquarters - 66 Portland Place

“英国皇家建筑师学会”(RIBA)至今仍然存在,是英国建筑师行会,与百年前一样举办建筑设计师的职业考试,其会标是英国国徽中左右2只象征英格兰的狮子环抱一根代表建筑的石柱。

到今天还维持和一百年前一样的 Fellow Membership Associate Memebership, 真是老迈守旧的英国人!

公和洋行是这一时期最为活跃的建造精英,他们设计了一大批时尚摩登的建筑。外滩建筑群、美琪大戏院、百乐门舞厅、恩派亚大楼、聚兴诚银行、大陆商场、大上海大戏院等,至今依然是上海的城市地标。

建造了上海20-30年代闻名至今的西式建筑的几乎所有设计师都在名字前带有F.R.I.B.A字样。

1911年随着上海的日益繁华,远东最大都市的地位逐步确立,建筑需求十分旺盛。巴马丹拿公司决定在黄浦江畔开设分部,1912年,事务所派乔治·威尔逊(George Leopold Wilson)和洛根(M.H.Logan)前往上海开设分所,并开始使用“公和洋行”这个中文名称。几年以后,威尔逊和洛根成为事务所的正式合伙人和主持人,于是将总部从香港迁到上海。乔治·威尔逊(George Leopold Wilson)是公和洋行在上海的奠基者。1880年出生在伦敦,1908年赴港加入巴马丹拿。

乔治·威尔逊(George Leopold Wilson)

“半打公和洋行图纸,半部外滩万国建筑史”这句专业行话真的一点不为过。据不完全统计,公和洋行所设计的建筑遍及公共租界各处甚至还有法租界。类型也覆盖了公共、商业、宗教、住宅、工业等各方面,总数接近50栋,现今仍然留存的30多处。以下列出部分主要建筑(以时间为序)。

中文名称

英文名称

设计及建造时间

地址

江湾跑马场

Kiangwan Race club and stand

1908—

1911

已湮灭,现今武川路武东路

有利大楼

Union Building

1913—

1916

中山东一路3号

公共租界

工部局大楼

Shanghai Municipal Council Building

1913—

1922

汉口路193—223号

永安公司

Wing On Co.Ltd

1916—

1918

南京东路635号

扬子大楼

Yangtsze Insurance Building

1916—

1920

中山东一路26号

格林邮船大楼

Glen Line Steamship Co.Building

1920—

1922

中山东一路28号

英商上海

自来水公司

Shanghai water works co. Ltd

1920—

1922

江西中路484号

汇丰银行大楼

The Hongkong and Shanghai Banking Corporation

1920—

1923

中山东一路12号

麦加利银行

The Chartered Bank of india,Australia and China

1922—

1923

中山东一路18号

横滨正金银行

Yokohama Specie Bank of Shanghai

1923—

1924

中山东一路24号

海关大楼

Chinese Maritime Customs House

1925—

1927

中山东一路13号

沙逊大厦

Sassoon House

1926—

1929

中山东一路20号

阿哈龙会堂

Beth Aharon Synagogue

1926—

1931

已湮灭,现今虎丘路50号

汉弥尔登大厦/福州大楼

Hamilton House

1929—

1933

江西中路170号

上海交响乐团

办公楼

Residence for S.C.Chang

1930—

1931

湖南路105号

住宅

Residence for K.F.Sun

1930

华山路831号

亚洲文会大楼

The North China Branch of

The Royal Asiatic Society

1931—

1932

虎丘路20号

峻岭公寓/锦江饭店中楼

The Grosvenor House

1932—

1934

茂名南路87号

沙逊别墅

Sassoon Villa

1932

龙柏饭店一号楼

都城饭店

Metropole Hotel

1933—

1934

江西中路180号

河滨公寓

The Embankment Building

1931—

1935

北苏州路400号

三井银行/中国建设银行

Mitsui Bank

1934—

1937

九江路50号

正广和公司

Calbeck Macgregor,’s Office

1937

福州路44号

中国银行大楼

Bank of China

1934—

1937

中山东一路23号

1、江湾跑马场 1908年建造

1908年,公和洋行承接了上海富商虞洽卿和叶贻铨(叶澄衷之子)设计江湾跑马场的业务。当时的巨富公子叶贻铨不甘在上海跑马厅看赛马时受到洋人奚落,决心集华股办万国体育会,开设跑马厅和高尔夫球场,与洋人一争高低。

叶在江湾乡以每亩60元(银元)的代价从农民手中购得土地1200亩,于宣统三年(1911年)建成万体会。三面筑有规模宏大的看台,场内设赛马跑道3条,外围铺成草地,周长5640码(1码等于0.305米),场内置一大自鸣钟。为方便游客赴会,同时筑马路3条通市区,即通江湾火车站的体育会路(今纪念路)、通北站的体育会西路、通虹口的体育会东路。

“八一三”淞沪抗战中,江湾跑马场遭日寇炮火轰击,除南看台稍存一角外,其余建筑物均遭毁坏。草坪曾为日军养马场,后又改为农场。1949年后由政府接管,建设若干工厂企业,后改造为住宅区及复旦、财大校园,现今武川路和武东路周边区域。

江湾跑马场

20世纪20年代,江湾跑马场的盛况

“八一三”淞沪抗战中被毁的江湾跑马场

2、外滩3号有利大楼,1913年建造。

乔治·威尔逊来到上海后接到的第一个设计任务是位于外滩4号的有利大楼(Union Building),巴马丹拿果然不负所望,做出了一个漂亮的设计方案,从送给董事会审议的图纸上就看出与所有当时外滩已有的建筑完全不同,其显著的特征是在建筑物顶部的立面转角上有一个方形塔座和钟形小阁;主体结构将采用钢框架,这在上海是首次使用,楼板使用钢筋混凝土。保安保险公司的办公室将安排在一楼,其上两个楼面将按出租用办公室的标准设计。四楼和五楼将被用作居住的套房,套房将视现代生活艺术的发展需要而布置。楼顶平坦,可用来开辟屋顶花园。1916年大楼建成,公和洋行也在上海获得认可,公和洋行并将行址迁入该楼。

有利大楼设计方案中的广东路一侧立面

有利大楼以45.75米的高度打破了青龙塔41.5米保持了近千年的上海历史境域内建筑物高度纪录

3、工部局大楼 1913年建造

1913年,又一个天赐良机出现在公和洋行面前。工部局决定集资翻建新的工部局办公大楼,公和洋行顺理成章成为设计方。(注:按照《上海名建筑志》的记载,工部局指派工务处建筑师特纳等设计了几种方案,并将最后设计方案送交伦敦英国皇家建筑学院修改,而这位工务处建筑师特纳正是巴马丹拿的合伙人亚瑟·特纳。

大楼采用钢筋混凝土基础,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高3层,局部4层,后来普遍加高成4层。厚厚的砖墙外再用花岗石贴面,所以又俗称“石头房子”。整个建筑共有大门10处,中门设于江西中路汉口路的转角处,建筑物的东北面。中门前建有专供停靠小轿车用的凹面扇形廊,由4根多立克式花岗岩石柱支撑,每根方柱四周又竖4根花岗石圆柱。门廊上方是平台。汉口路大门宽阔,可容汽车进出,进门便是较大的空地,中间辟有圆形花坛。大楼的外墙雕塑物都仿照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建筑式样,整个建筑为新古典主义与巴洛克的结合。内部装饰考究,整幢大楼罗马风格的穹窿结构和簇柱显示威严和庄重。该建筑耗银175万两。

1917年,建造中的工部局大楼。期间因受一战影响,工程曾经停工

20世纪30年代拍摄的工部局大楼

4、上海永安公司,1918年建造,南京路635号。

永安公司大楼

5、外滩26号扬子大楼,1920年建造。

扬子大楼

6、外滩28号格林邮船大楼,1922年。

格林邮船公司大楼

格林邮船公司大楼

7、英商自来水公司,1922年建造

江西路英商自来水公司

8、外滩12号汇丰银行大楼,1923年建造。

汇丰银行大楼1923年建成时称为新汇丰大楼,为钢筋混凝土结构,外为砖石结构,是典型的古典主义——希腊式巨厦。它又是黄浦江畔占地最多、门面最宽、气势最壮观的大厦。其占地9438平方米,建筑面积23415平方米。整个建筑主体采用西洋传统的横纵各3段处理。中段三层以上还有3层希腊式的宏伟穹顶,使人很容易联想起古罗马的万神庙。横3段中的底段采用粗犷的大块花岗石和3座恢弘的石砌拱门,有铸花月洞型紫铜色大门6扇,花饰精细,显得非常庄重。门口的一对铜狮子也是其标志之一。其内部装修也是极尽豪华,更有丰富多彩的大型镶嵌壁画等。

刚刚开始施工的汇丰银行大楼

正在建造的汇丰银行大楼

正在建造的汇丰银行大楼

9、外滩18号麦加利银行大楼,1923年。

麦加利银行大楼由公和洋行设计,英商德罗·考尔洋行承建。占地面积1755平方米,建筑面积10256平方米,钢筋混凝土结构,外观呈

文艺复兴时期

的建筑风格。外墙为三段式立面,底层以齐整的花岗石作贴面,中央是雕花大铁门。中段2至4层立面处理较简单,中间用2根巨大的爱奥尼克立柱作支撑和装饰。5层以上形成第三段,其中部每扇窗前都用2根小石柱作装饰,与下面的2根大柱形成呼应。屋顶上设有平台。

麦加利银行大楼

麦加利银行大楼

10、外滩24号横滨正金银行大楼,1924年建造。

横滨正金银行大楼

横滨正金银行大楼

横滨正金银行大楼

11、外滩13号江海关大楼,1927年建造。

海关大楼位于中山东一路13号,于1925年12月15日奠基,1927年12月19日启用。占地面积为5000㎡,建筑面积为32500㎡,采用简化的新古典主义风格,其体量感带有现代建筑的一些影响。海关大楼与汇丰银行大楼共同构成外滩建筑天际线构图的一个中心,成为外滩建筑群中两幢最有代表性的建筑。

其新建钟楼的高度超过了汇丰银行,成为了当时外滩最高的建筑,使得两栋建筑取得了视觉上的平衡。

正在建造中的海关大楼

海关大楼

12、外滩20号沙逊大厦,1929年。

沙逊大厦1926年开工,是拆除了原沙逊洋行规模较小的建筑后在该地基上建筑的。大厦由英商公和洋行设计,新仁记营造厂承建。钢框架结构所用钢材均由英国伦敦道门钢厂出品。1929年竣工,占地4622平方米,建筑面积36317平方米。建筑平面呈A字形,高9层,地下室1层,临黄浦江一面13层,有地下室,总高77米,充分显示了沙逊集团的威势。

建设中的沙逊大厦,各种钢梁结构清晰可见

13、犹太会堂,1931年建造,博物院路已拆建文汇报大厦,2006年建外滩源拆。

1937年拍摄的阿哈龙会堂正立面及大门

14、汉弥尔登大楼,1934年建造,江西路170号;都城饭店,1934年建造,江西路180号。

汉弥尔登大厦和都城饭店

15、湖南路105号张叔驯故居,建于1931年。

湖南路105号张叔驯故居

16、上海亚洲文会大楼 ,1932年建造,博物院路现虎丘路20号。

上海亚洲文会大楼

上海亚洲文会大楼

17、峻岭公寓,1934年建造

建设中的峻岭公寓,这是公和洋行在法租界内的代表作品之一,也是其大型公寓的代表作

竣工后不久的峻岭公寓

18、沙逊别墅 1932年建造

这幅沙逊别墅照片出自维克多.沙逊的私人相册

19、河滨公寓,1933年建造,北苏州路310—434号。

20世纪30年代早期的北苏州路西望,当时的河滨大楼还在建造之中

河滨大楼

20、上海三井银行,1937年建造,九江路50号。

建设中的三井银行大楼,施工铭牌上各种信息明晰

21、正广和洋行 1937年建造

福州路40号正广和公司旧址的今昔对照

23、中国银行大楼,1937年建造,外滩23号。

建造中的中国银行大楼

1937年拍摄的中国银行大楼施工场景。

以上两幅为中可见即将封顶。而施工铭牌上明确标注了相关信息。设计方为Palmer & Turner,值得注意的是在其下方有“H.S.LUKE”的字样,这就是中方设计师陆谦受姓名的英文拼写。而建筑商也是沪上著名的陶桂记营造厂。

1920年建成的四川中路650号公和洋行 (Palmer & TurnerGroup,P&T)大楼

四川中路650号公和洋行 (Palmer & TurnerGroup,P&T)大楼

建于1940年的武康路240、242、246号开普敦公寓,英商公和洋行是开普敦公寓业主和第一任用户。

公和洋行是武康路240、242、246号开普敦公寓业主和第一任用户

公和洋行撤离上海大约是在1939年前后。由于时局原因,太平洋战争爆发前,他们把在上海的大部分员工和资产都撤往香港。二战结束后,继续以香港为中心舞台,并活跃在亚太市场。特别是在香港和东南亚地区拥有较大市场份额,一般多采用“巴马丹拿”的中文名称。20世纪70年代,随着香港及整个亚太地区的经济起飞,机构规模也日益壮大。目前在亚太地区一些主要城市和中国内地包括上海在内的多个城市都设有分部。

巴马丹拿公司官方网站上的历史篇章,其中上海的部分建筑处在显著位置。

上海光学影像测量机厂家

影像仪

上海影像测量仪质量好

上一篇: 【推荐】公告阿拉善SEE青年学者资助基金项目启动阿拉善基金
下一篇: 【推荐】公园草坪搭帐篷一位难求怎么破上海绿地休闲实业有限公司
相关推荐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