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目录:
1、专业跟着产业走2、专业跟着产业走3、汇聚高质量发展“新动力”——嵊州市招商选资工作综述
专业跟着产业走
来源:【人民日报 ???】
核心阅读
探索“订单式”人才培养,搭建校企合作新平台,专业设置围绕就业需求……近年来,云南省曲靖市积极探索职业教育产教融合发展,以教促产、以产助教、产教融合、产学合作,让产业需求更好融入人才培养,推动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
几年前的荒地,如今厂房错落有致;曾经偏僻的片区,现在车水马龙;不到10年时间,云南省曲靖市硅光伏、新能源电池、绿色铝精深加工等产业从无到有,从有到优……高速发展背后,是庞大的人才需求。
探索产业工人“订单式”培养,搭建校企合作新平台,专业设置围绕就业需求……近年来,曲靖市探索职业教育产教融合发展,以新专业支撑新产业,发展产业工人培育基地,推动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
新产业催生新专业
几年前,眼见工厂即将投产,生产线上工人却还没有着落。作为曲靖隆基硅材料有限公司时任人力资源高级经理,雷志刚感觉“压力很大”。
“从外地招人来不及。”雷志刚奔走曲靖市的各职教院校,却发现“一工难寻”——投产时间略显尴尬:上一届学生已经就业,新一届学生还没毕业。无奈之下,雷志刚抱着试一试的心态,拨通了往届学生的电话。终于,公司从云南能源职业技术学院招来70多名员工,试投产没问题,但员工缺口依然很大。
实际上,招工难困扰的不仅是隆基公司,德方纳米、晶澳科技、阳光能源等企业也面临同样问题。近年来,曲靖市着力发展硅光伏、新能源电池、绿色铝精深加工3个千亿元级产业集群,这意味着庞大的人才需求。
政校企合作,为破解企业招工难和提高职教学生专业对口率提供了新机制。
“新兴产业如火如荼,人才培养不能掉队。”参加多场招商引资工作会后,云南能源职业技术学院机械与电气工程学院院长何滔决定尽快申办光伏工程技术专业。经过深入市场调研、了解产业需求,云南能源职业技术学院的光伏工程技术专业正式开班。
如今,曲靖市招商洽谈会已经将教育体育局、职教院校都纳入,职教院校可以及时了解市场需求,有针对性地调整专业设置和完善人才培养模式。
“现在,招几百人只需要一天。”雷志刚说。短短几年,曲靖市硅光伏产业高速发展的同时,光伏产业人才培养数量和质量也有了提升。
人才培养“订单式”
2021年,曲靖市第一届“新型现代学徒制隆基班”(以下简称“隆基班”)开办,隆基公司与云南能源职业技术学院、云南工业技师学院等院校共办订单班。“隆基班”学员在校期间,就可以常态化进入公司参观、实操,早早熟悉岗位,了解职业所需。
“我学习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入职氩气运维岗,专业还算对口。”云南能源职业技术学院2019届毕业生杨劲松作为隆基公司第一批入厂员工,入职时正值公司设备调试之际。“一半知识来自学校,但仍花了个把月才真正熟悉岗位要求。”杨劲松说,“要是在单晶硅生产一线,培训时间至少得半年。”
得知2022年学校的光伏工程技术专业已开始招生,光伏组件太阳能板的生产流程在校就能实操,杨劲松感叹:“学弟学妹们赶上了好时候。”
作为云南能源职业技术学院第一届“隆基班”学员,陈慧毕业后入职了隆基公司。“隆基班”学习为期1年,在校完成专业课程后,陈慧半年都在公司实训,生产流程、工作规范熟记于心。正式入职后,不仅上手快,“身边都是同学和朋友,环境熟悉,和学校差别不大。”陈慧很快实现学生到员工的身份转换。
想要进入“隆基班”学习并不容易。考虑到用人需求,除了招收对口专业学生,也招收其他专业的学生:564人报名,考核成绩、面试筛选后,最终入选的仅有399人。
在曲靖市,晶澳科技办起“晶澳班”,阳光能源开设“阳光班”,“订单式”“定制式”人才培养模式让曲靖校企交流、合作更深入。在校期间,学生不仅掌握了专业技能,也熟悉了企业的生产规范。
专业围着就业转
“设置新专业评价标准众多。在曲靖市,很重要的一条就是要与3到5个企业深度合作。”曲靖市教育体育局副局长张兴华说,合作企业往往指向就业,不同于研究型大学,职业院校必须紧紧围绕学生就业设置专业。
曲靖市委组织部人才科科长严波介绍,专业设置既要有市场前瞻、为产业发展蓄力,也不能盲目跟风、扎堆建设热门专业。以教促产、以产助教、产教融合、产学合作,专业对口率已经成为曲靖职教院校的考核指标。曲靖技师学院党委副书记李繁华说,还没毕业学生就被“预定”的情况不在少数,有的学生甚至被多家单位抢着要。
“不少职教院校是把学生送到企业去,我们是把企业引进来。”曲靖应用技术学校电子商务专业教师孔丽说,学校搭建了实训基地,学生可以在电商平台开网店、做直播。曲靖应用技术学校学生黄泽在校期间,与同班同学创办淘宝店,一年赚了2万多元。
“学校90%的学生来自农村地区。”曲靖应用技术学校校长刘进权说,一人就业就能改变一个家庭,职业教育对提升农村家庭收入、推进乡村全面振兴作用很大。
如今,曲靖主城区因为产业集聚迎来人口回流。2022年末,曲靖市常住人口增加约5.5万人,进而带动了城市消费需求的增加。
本文来自【人民日报 ???】,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传播服务。
ID:jrtt
专业跟着产业走
核心阅读
探索“订单式”人才培养,搭建校企合作新平台,专业设置围绕就业需求……近年来,云南省曲靖市积极探索职业教育产教融合发展,以教促产、以产助教、产教融合、产学合作,让产业需求更好融入人才培养,推动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
几年前的荒地,如今厂房错落有致;曾经偏僻的片区,现在车水马龙;不到10年时间,云南省曲靖市硅光伏、新能源电池、绿色铝精深加工等产业从无到有,从有到优……高速发展背后,是庞大的人才需求。
探索产业工人“订单式”培养,搭建校企合作新平台,专业设置围绕就业需求……近年来,曲靖市探索职业教育产教融合发展,以新专业支撑新产业,发展产业工人培育基地,推动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
新产业催生新专业
几年前,眼见工厂即将投产,生产线上工人却还没有着落。作为曲靖隆基硅材料有限公司时任人力资源高级经理,雷志刚感觉“压力很大”。
“从外地招人来不及。”雷志刚奔走曲靖市的各职教院校,却发现“一工难寻”——投产时间略显尴尬:上一届学生已经就业,新一届学生还没毕业。无奈之下,雷志刚抱着试一试的心态,拨通了往届学生的电话。终于,公司从云南能源职业技术学院招来70多名员工,试投产没问题,但员工缺口依然很大。
实际上,招工难困扰的不仅是隆基公司,德方纳米、晶澳科技、阳光能源等企业也面临同样问题。近年来,曲靖市着力发展硅光伏、新能源电池、绿色铝精深加工3个千亿元级产业集群,这意味着庞大的人才需求。
政校企合作,为破解企业招工难和提高职教学生专业对口率提供了新机制。
“新兴产业如火如荼,人才培养不能掉队。”参加多场招商引资工作会后,云南能源职业技术学院机械与电气工程学院院长何滔决定尽快申办光伏工程技术专业。经过深入市场调研、了解产业需求,云南能源职业技术学院的光伏工程技术专业正式开班。
如今,曲靖市招商洽谈会已经将教育体育局、职教院校都纳入,职教院校可以及时了解市场需求,有针对性地调整专业设置和完善人才培养模式。
“现在,招几百人只需要一天。”雷志刚说。短短几年,曲靖市硅光伏产业高速发展的同时,光伏产业人才培养数量和质量也有了提升。
人才培养“订单式”
2021年,曲靖市第一届“新型现代学徒制隆基班”(以下简称“隆基班”)开办,隆基公司与云南能源职业技术学院、云南工业技师学院等院校共办订单班。“隆基班”学员在校期间,就可以常态化进入公司参观、实操,早早熟悉岗位,了解职业所需。
“我学习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入职氩气运维岗,专业还算对口。”云南能源职业技术学院2019届毕业生杨劲松作为隆基公司第一批入厂员工,入职时正值公司设备调试之际。“一半知识来自学校,但仍花了个把月才真正熟悉岗位要求。”杨劲松说,“要是在单晶硅生产一线,培训时间至少得半年。”
得知2022年学校的光伏工程技术专业已开始招生,光伏组件太阳能板的生产流程在校就能实操,杨劲松感叹:“学弟学妹们赶上了好时候。”
作为云南能源职业技术学院第一届“隆基班”学员,陈慧毕业后入职了隆基公司。“隆基班”学习为期1年,在校完成专业课程后,陈慧半年都在公司实训,生产流程、工作规范熟记于心。正式入职后,不仅上手快,“身边都是同学和朋友,环境熟悉,和学校差别不大。”陈慧很快实现学生到员工的身份转换。
想要进入“隆基班”学习并不容易。考虑到用人需求,除了招收对口专业学生,也招收其他专业的学生:564人报名,考核成绩、面试筛选后,最终入选的仅有399人。
在曲靖市,晶澳科技办起“晶澳班”,阳光能源开设“阳光班”,“订单式”“定制式”人才培养模式让曲靖校企交流、合作更深入。在校期间,学生不仅掌握了专业技能,也熟悉了企业的生产规范。
专业围着就业转
“设置新专业评价标准众多。在曲靖市,很重要的一条就是要与3到5个企业深度合作。”曲靖市教育体育局副局长张兴华说,合作企业往往指向就业,不同于研究型大学,职业院校必须紧紧围绕学生就业设置专业。
曲靖市委组织部人才科科长严波介绍,专业设置既要有市场前瞻、为产业发展蓄力,也不能盲目跟风、扎堆建设热门专业。以教促产、以产助教、产教融合、产学合作,专业对口率已经成为曲靖职教院校的考核指标。曲靖技师学院党委副书记李繁华说,还没毕业学生就被“预定”的情况不在少数,有的学生甚至被多家单位抢着要。
“不少职教院校是把学生送到企业去,我们是把企业引进来。”曲靖应用技术学校电子商务专业教师孔丽说,学校搭建了实训基地,学生可以在电商平台开网店、做直播。曲靖应用技术学校学生黄泽在校期间,与同班同学创办淘宝店,一年赚了2万多元。
“学校90%的学生来自农村地区。”曲靖应用技术学校校长刘进权说,一人就业就能改变一个家庭,职业教育对提升农村家庭收入、推进乡村全面振兴作用很大。
如今,曲靖主城区因为产业集聚迎来人口回流。2022年末,曲靖市常住人口增加约5.5万人,进而带动了城市消费需求的增加。《 人民日报 》( 2023年12月25日 11 版)
汇聚高质量发展“新动力”——嵊州市招商选资工作综述
2019-02-02 10:13 | 浙江新闻客户端 | 通讯员 金斌
刚刚过去的2018年,有一个数据出乎不少人的意料:全市工业土地成交2943亩,不但是上一年度的4倍多,而且在绍兴地区也处于领先地位。另有数据显示,2018年全市共引进32只工业项目,其中10亿元以上项目6只,亿元以上项目达到29只,亿元以上项目是2017年的4倍。
在市招商投资促进中心主任沈文武看来,工业经济一直是我市的短板,因此这样的数据实属不易,“土地的成交意味着项目的正式落地,而今天的项目落地就是明天的实际产出。”他表示,近年来,我市一直将“招商选资”作为一号工程来抓,整合各方面资源,不断提升平台能级,招商选资工作驶上快车道,为我市高质量发展注入了最为强大的新动力。
“大好高”项目不断 招商选资工作迎来大突破
嵊州经济发展最缺什么?嵊州缺大项目、好项目、高端项目——这是不争的共识。
然而近年来,随着万丰锦源、定阳新材料、旭昌昇等工业企业的持续落地,鹿山广场、新城吾悦等综合体的相继开业,大家都说:嵊州不一样了。细数2018年落户嵊州的项目,其中超亿元工业项目29只,这一数字是2017年的4倍;超10亿元的项目9个,其中工业项目6个,商贸项目3个。
由富春控股集团投资的网营物联(嵊州)智慧供应链运营中心,是其中最具代表性的项目之一。根据协议,项目落户在黄泽镇,建成后将成为一个集电子商务、城市配送、网购展示、采购结算、供应链金融、数据服务于一体的智能城市供应链运营服务平台,总建筑面积35万平方米。项目建成运营后,可实现年营业收入20亿元,年税收1.2亿元以上。另据介绍,项目的运营将充分发挥富春控股在仓储物流运营、供应链服务、资产管理及金融服务等方面的综合优势,通过装备系统集成创新、大数据分析导入、物流全产业链资源整合及供应链金融服务创新等方式,为我市相关企业带来巨大利好。业内人士介绍,这一项目将为嵊州及周边的企业在采购、仓储、物流、金融等方面,降低运营成本,极大提升竞争力。
下王镇乡贤徐秀贤先生,则为嵊州带来一只“独角兽”——汇通达将在我市建立浙江区域总部。这个落户城南新区的项目,将引进高端人才团队及关联产业链和上下游企业,预计2022年底前覆盖浙江省11个地级市,销售将达200亿元。
“独角兽”汇通达是一家致力于服务中国农村市场的生态电商服务平台,身世显赫:目前网络覆盖全国20个省、17307个乡镇,服务105000家乡镇夫妻店,带动50多万农民创业就业,服务惠及7000多万户农民家庭;获阿里巴巴战略投资45亿元,并开启全面战略合作。
在2018年11月16日举行的签约仪式上,徐秀贤表示,未来汇通达将与我市一起,在多方面进行深度融合,持续践行国家乡村振兴战略,打造乡村振兴新标杆。
他还说,汇通达将以嵊州为中心,充分发挥嵊州资源优势和地域枢纽作用,深度服务、赋能、升级、迭代乡镇夫妻店,建设好“一机一路”,把经营、税收、人才、服务、财富留在本地,让乡村经济的“水”活起来,加速商路振兴。同时,汇通达还将全面构建完善农民家庭大数据体系,精准画像、高效匹配,定制嵊州农民需要的商品和服务,把嵊州农民家庭的农特产、闲置劳动力、空房空地、屋顶、车辆等资源都变成能多赚钱致富的新工具、新途径。
在沈文武看来,我市能获得越来越多投资者的关注,杭绍台高铁、527国道、杭绍台高速等重大交通项目的建设功不可没。“嵊州处于杭州、宁波、金华义乌、温州等浙江四大都市圈的正中央,交通条件改善后,即可进入上海1.5小时经济圈,极佳的区位优势吸引了众多投资者的目光。”可以说,优质投资者的进入,将为我市经济的转型升级带来更为深层次的变革,为高质量发展注入更为强大的动力。
“七大工程”齐发力 优化服务助推精准招商战
如何引进“大好高”项目,开展精准招商?我市给出的答案是:从“产业招商、乡贤招商、蹲点招商、奔跑招商、中介招商、项目准入、项目落户推进”七大工程入手,聚焦招引高质量项目。
围绕产业招商,我市依托基础强链补链。一方面,紧盯工业经济“大好高”项目,围绕产业升级“招大引强”,围绕集群发展“补链强链”,吸引下游企业进驻。2018年,引进世界五百强企业物产中大集团,投资3亿元的电机铁芯项目盘活了破产企业;巴贝的工厂化养蚕项目,在原有基础上引进战略投资者,新增投资25亿元,打造工厂养蚕生产基地和设计研发基地。
另一方面,筑巢引凤打造特色。紧紧抓住“大湾区、大花园、大通道、大都市区”建设机遇,依托产业发展基础,打造专业化、特色化、精品化平台。规划打造总面积16000多亩、横跨经济开发区和黄泽镇的万亩千亿级高端智能装备制造园;在城南新区规划打造集聚机器人、智能制造等产业的智能小镇;在高新园区规划打造总面积5000亩的重大工业项目集聚地,承接上海、杭州溢出企业;在城北办规划打造总面积1000亩的生命健康产业园。
“在路上”是招商工作的常态。在招商中,不但招商局的工作人员常年奔波在外,我市还建立了“一把手外出”考核制度。针对各乡镇、平台“一把手”的外出招商次数及情况,采取“周排名,周通报”的机制,督促招商氛围的优化,确保各招商重点平台“一把手”每个月外出考察拜访开展招商活动至少1次。各乡镇平台主动“走出去”谈项目、主动带头赶赴招商一线,谈项目、争项目,形成了以上带下、上下拧成一股绳的浓厚招商氛围。
有了线索和信息,如何进一步加强衔接和沟通?已经完成了框架签约,如何让项目正式落地?“项目落户推进工程”给出了答案。
为加快招商项目落户推进,我市明确“信息捕获-分析评估-盯引推进-签约落地-开工建设”各环节的职责,明确项目落户地为第一责任人,派遣专人负责项目落地承接流程,做到第一时间有人对接,全程代办有“店小二”式服务,使项目能够快速落地。
投资达1.5亿元的浙江盛达物联科技股份有限公司高端智能装备产业化基地项目,从项目洽谈开始全程服务,仅用半年时间便顺利落地、建设,厂房于1月29日顺利结顶。说起我市相关部门的服务,公司老总王国勇赞不绝口,“嵊州市上上下下为我们带来了优质的服务。招商局人员陪我们走遍相关部门;城南新区领导主动过问项目进展,遇到困难协助我们一同处理。”凭借高效的政务服务,“2018世界智能制造十大科技进展”之一的铝轮毂全流程柔性智能制造项目,只用了1个月就完成了所有政策处理工作,从奠基到正式投产也仅用了6个月时间,真正体现了项目落地的“加速度”。
优良的服务背后,还有一整套机制体制作为基础。2018年,我市组建“优化企业服务联盟”,相关职能部门纷纷下企业解决实际困难,受到企业主的好评。通过联盟,统一整合了各类服务资源,用联盟的力量优化营商环境。一旦企业运营中遇到困难,各工作服务小组牵头单位就在认真分析和梳理的基础上,与相关部门研究会商,制订解决措施,为企业排忧解难。同时,我市还结合重大产业招商项目,严格按照属地原则,以“签订正式协议、土地摘牌、项目开工”三个环节细化时间、量化任务、明确责任,建立重大产业招商项目进展通报制度,以一周一报、半月一通报的方式,鼓励先进,督促滞后单位。数据显示,2018年签约的51个项目,已有41个项目顺利落户并推进建设。如浙江顺泰实业有限公司投资的高端设备制造和纳米材料项目,当年引进,当年投产,当年升规。
沈文武感叹,招商选资是一项系统性工作,每一个项目的成功落地、投运,都是建立在足够的要素保障、高效的政务审批、主动服务解难的基础上。
市委十四届七次全会指出,2019年我市要组织开展招商选资年、平台提升年、作风建设年“三个年”活动,围绕“五个聚焦”,把握机遇、奋发有为,持续深入推进高水平“三个嵊州”建设。
“我们都在努力奔跑,我们都是追梦人”,春天即将到来,奋进的号角已经响起,我市招商工作又开始了新的征程。沈文武说,2019年,我市将始终坚持招商选资“一把手工程”不动摇,坚持“大招商、招大商”,不断加强招商选资力度,集聚一批对我市经济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起到积极推动作用的重大招商选资项目,助推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