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华旧铝合金门窗市场地址

文章目录:

1、西华县:“服务+”助推营商环境优化升级2、“中原粮仓”的贡献3、西华:创新驱动 激发企业活力

西华县:“服务+”助推营商环境优化升级

“真的没有想到西华县为企业服务这么好,从企业开办至证照到手仅用了两个小时,这样的速度真是令人叹服。特别是行政服务大厅市场监管局办事窗口在营业执照办理过程中展现的热心、细致和高效服务以及专业的素养让我们企业有一种宾至如归的感觉。我们一致认为来西华投资来对了。”6月4日,上海三点科技有限公司西华项目负责人对昆山办事处、招商服务中心等陪同工作人员如是说。

据悉,上海三点科技有限公司是一家致力于新型装饰材料产品研发,金属与非金属复合高端材料制造、航空铝蜂窝材料制造的企业。该公司计划在西华投资1.5亿元,建设年产650000㎡航空铝蜂窝材料加工智能生产线项目,项目建成后,年产值可达1.5亿元,利税1500万元。

据了解,西华县行政审批和政务信息管理局深入推进“放管服效”改革,对全县政务服务事项进行梳理精简,保留政务服务事项2499项 ,即办件比率为90.58%,不见面审批事项比率达94.29%,实现了“三个之外”无审批。企业开办实现30分钟“一窗办理”,企业依申请事项100%实现“网上办”“掌上办”;工程建设项目推行容缺受理、帮办代办;不动产交易登记60分钟出证、“一窗通办”、“不见面审批”和水电气暖联动过户。

西华县行政审批和政务信息管理局局长武潇表示,良好的营商环境是保持一座城市生机勃勃和激发经营主体活力的重要支点。下一步,我们将积极探索“服务+”管理模式,不断创新服务供给、强化服务支撑,提升服务影响力,以更加精准、高效的服务,推动营商环境的持续优化升级,全方位为企业保驾护航。(张南侠)

“中原粮仓”的贡献

图①:河南鹤壁市浚县一台大型智能灌溉设备正在作业。

聂冬晗摄(人民视觉)

图②:河南洛阳栾川县庙子镇庄子村风景。

刘志明摄(人民视觉)

图③:河南商丘宁陵县柳河镇杨楼寨村农民抢收小麦。

吕忠箱摄(人民视觉)

图④:河南南阳市卧龙区小麦收割现场。

陈 辉摄(人民视觉)

农事系于国本。河南作为粮食大省、粮食转化加工大省和劳动力输出大省,以沉甸甸的家国担当,为13亿人扛稳了粮食安全的重任。

土地改革、兴修水利、战天斗地。新中国成立3年后,河南完全恢复农业生产,农业总产值一举超过历史最高水平。不论在林县太行山,还是在兰考黄河滩,中原大地焕发勃勃生机。这片占全国1/16的耕地上,产出了全国1/10以上的粮食、1/4以上的小麦。河南逐渐从农业大省成长为农业强省,从“中原粮仓”跃升为“国人厨房”。

习近平总书记谆谆嘱托河南,要扛稳粮食安全这个重任,要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要树牢绿色发展理念。从追求高产到量质双赢,从统种统收到结构优化,从粗放作业到绿色发展,新时代河南农业“再出发”。

减肥增效——

产粮大省瞄准量质齐升

王汉超徐驰

今年全国两会,皮肤黝黑的人大代表党永富站在人民大会堂代表通道。他讲述的,是一个农民的中国梦。他希望,中国的口粮在高产的同时,再一次提质,也希望农民减少化肥用量,让产量与环保双赢。

党永富的老家在周口西华县。这里地处黄泛区,沙厚土薄。40年前,每到青黄不接的几个月,农村家底薄的要饿肚皮。粮食,是那个年代中国人的集体记忆。党永富记得,改革开放后,当一把把化肥撒进土地,粮食产量打着滚往上翻,再没有饿过肚子。

1952年,河南粮食产量210亿斤,还需要从外省调粮。1983年完全解决省内口粮,开始向外调出。1997年,河南首次成为粮食第一大省。到2017年,粮食产量实现“十二连增”。今年,全省夏粮总产量749.08亿斤,夏粮播种面积、总产量和单位面积产量均居全国第一。

粮食连增,也带来一丝隐忧。党永富说:“一亩田一季粮,用化肥从10斤到120多斤,产量却不跟着再增。年年这么下去,土地负担重,环境负担重,农民负担更重。”从事治土30多年的党永富为此制定了一套技术方案。依照他的技术方案,在10万亩化肥减量对比田里,减少化肥施用30%后,每亩地平均增产8%,病害减少,千粒重等明显提升。

今年,西华县农民正在参与一场化肥减量对比实验。70岁的杨乱老汉就是其中之一。通过对比实验,让杨乱没想到的情况出现了,化肥用量减少了,板结的耕地松软了,蚯蚓等益虫又回来了。

“中国人从吃饱到吃好,需求在变。河南农业也细分出强筋、弱筋小麦,从追求产量,到量质齐增。”河南省粮食和物资储备局局长张宇松说。

“耕地是粮食生产的命根子。”用心侍弄土,土地不会亏待人。今年,西华县秋粮化肥减量将拓展到70万亩,周口全市将达到210万亩。党永富的梦想,正在田野里铺展。

乡村振兴——

垃圾分类改善乡村环境

王汉超徐驰

5年前,肖全珍接到丈夫从老家打来的电话,让她辞工回家。她外出打工多年,在北京当保姆,月薪5000多元,已经习惯了城市生活,城里的“家人”也舍不得她走。

在肖全珍印象中,老家信阳新集村,村里凡有坑有沟的低洼处,都堆着垃圾破烂,连河都快塞满了。村民自嘲说“垃圾靠风刮,污水靠蒸发”。丈夫吴留收破烂,家里就像垃圾堆。

肖全珍不知道,新集村已经发生变化,全体村民都参与到垃圾分类中来。她的丈夫吴留是垃圾资源化方面的“土专家”,还是中小学学生的校外老师,负责给孩子们当宣传员。全村垃圾汇总到吴留家分类,他实在忙不过来,所以催着肖全珍快点回家。

肖全珍回来了。一进村,村容村貌之变令她欣喜。回村5年,她在村口的“资源分类中心”分拣垃圾。这些废品在她眼里“像发着光”。铁的瓶盖、铝的易拉扣、细小的纽扣电池经她之手,各归其类。令她最自豪的是,“村子比城里还干净”。

有了垃圾分类,村里多了人气。村子像被干净唤醒,村民对家园有了信心。村庄变了,游客多起来,产业跟着就来了。油菜花带、荷花带、向日葵带都成了卖点。人们的习惯也变了,“现在吃瓜子,壳都要握在手心。”

放眼河南,乡村振兴正在全面发力。2018年,全省85%的行政村配建了垃圾处理设施,71%的行政村建了文化广场。千千万万个吴留、肖全珍正从细小处改变着乡村颜值。

延伸产业——

农产品加工绿色转型升级

本报记者任胜利

记者来到河南金丹乳酸科技有限公司,看到一辆辆装满金黄玉米原料的半挂车驶进,一辆辆满载蓝色乳酸成品桶的集装箱大货车驶出。

“产品供不应求,业务员动作慢一点就只能等下批。”公司董事长张鹏介绍说,河南盛产玉米,而玉米就是生产乳酸的原料。公司采用微生物发酵技术,生产高品质乳酸及产品,销到欧洲及东南亚地区。

金丹公司生意红火,得益于河南大力倡导农产品加工业。河南坚持“粮头食尾”“农头工尾”,加快农产品加工业绿色转型升级,使企业、行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不断提高。

如今已是国内乳酸行业龙头的金丹公司,30年前还是一个负债经营的小作坊。“金丹公司之所以能扭亏为盈,并挺进国际市场,在政策因素之外,还有两把‘金钥匙’——人才和创新。”张鹏说,目前,金丹公司拥有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者5人、河南省学术带头人2人、省管优秀专家4人,专业技术人才占职工总数35%以上。在科技人员手中,一斤售价八九毛钱的玉米经过精细加工制成乳酸,价格翻了十几倍。

“金丹”只是河南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一个缩影。河南虽为产粮大省,但农产品加工业一度存在加工产品单一、产业链条短、科技含量低等问题。而到2018年底,河南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达7250家,成为全省第一大支柱产业。规模以上食品加工企业2785家,实现营业收入6471.63亿元,占全省农产品加工企业营业收入的52%。

如今,在我国老百姓的餐桌上,1/2的火腿肠、1/3的方便面、3/5的汤圆、7/10的水饺,产自河南。农产品加工业正在使河南由“中原粮仓”变为“国人厨房”。

脱贫攻坚——

农村年均脱贫逾百万人

本报记者任胜利

循着“哒哒哒”的缝纫机声,记者走入鹿邑县邱集乡夏庄村的“玉红童装工作室”。

主人张玉红正忙着交货。邻村的客户韩秀荣夸赞:“玉红手艺好,人实在,舍得用真棉,方圆几十里都知道。来晚了,就订不到货。”

驻村第一书记司保江介绍说,10多年前,张玉红的丈夫患重病,欠下很多外债。丈夫去世后,她带着3个孩子苦撑。2015年,她家被定为建档立卡贫困户。2016年,驻村帮扶工作队发现她会做衣服,就介绍她学习缝纫技术,半年后又帮她购置了3台电动缝纫机,建起童装制作小作坊。

“以前的苦日子就不提了。”张玉红说,“做童装有了稳定收入,供孩子上学也有了底气。2017年底,我家就脱贫了。”

脱贫不脱政策。2018年,帮扶干部帮助她把小作坊搬到省道旁,开办了玉红童装工作室,并在农村淘宝店线上销售。

“帮扶干部请人拍照、制作,把童装照传到网上,还做了微信号。”张玉红打开手机说,“网上销售效果好,客户越来越多。”

“妈,我想好了,考上大学,我学服装设计专业,设计出最美童装,也设计最漂亮的衣服给你穿!”上高二的二女儿夏雪婷对未来充满憧憬。

脱贫攻坚,改变了数以万计“张玉红”的命运。在河南,仅“巧媳妇”基地和加工点就达3.2万个,80多万农村妇女就地就业。河南省市县乡村“五级书记齐抓共管”,仅驻村第一书记就有1.3万人,村级责任组成员达20多万人。扶贫产业“靠自己的骨头长肉”,激活了群众脱贫的内生动力。党的十八大以来,河南有699.4万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平均每年脱贫110多万人。

版式设计:郭祥

《 人民日报 》( 2019年07月25日 11 版)

西华:创新驱动 激发企业活力

本报讯(记者方化祎李昊通讯员夏振华胡新生)“我们研发制造的合金材料新产品,与世界一流标准相比,一体化抗疲劳性能提升300%,高强度铝合金材料的抗拉强度超过了810兆帕……”11月15日,在西华县经济技术开发区,河南厚德电力科技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孟胜利向记者介绍。

这是西华县培育高端装备制造产业、助力县域经济发展的一个缩影。通过技术创新、产品试验和项目实践,该企业相继获得专利81项,2项技术达到国际领先水平,建设了省级综合管线支撑系统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被认定为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

近年来,西华县树牢新发展理念,聚焦“新技术、新能源、新材料、新产业、新业态、新商业模式”六大主攻方向,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全面提升创新资源集聚能力和创新成果转化能力。全县谋划引进了无人机产业园、双创孵化园等重点项目331个;中爽铝业、耕德电子等创新型龙头企业达90多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增至120多家,县域经济综合实力迈入全省第一方阵。

今年8月新引进的苹果手机组件生产线,目前已安装好1500台数控机床实现量产;首次开行农民工高铁专列,将2400多名新招工人送至杭州培训;总投资16.5亿元的1亿只肉鸡产业化项目,70天内1954亩养殖用地流转到位,300亩熟食加工用地9天完成批复……

“县里帮我们建成了研发楼、厂房、宿舍,不但服务优、效率高,还极大降低了企业的建设成本,西华的‘拎包入驻式’招商真是好!”西华耕德电子负责人熊壮说,总投资约30亿元的项目,没想到3个月内就能开工投产。

这种“拎包入驻式”招商模式,是西华县延链补链强链、拉动产业升级的创新举措,通过定向代建、入驻企业定期回购,招商效率显著提升,一大批投资规模大、科技含量高、带动能力强的项目落户落地。双创孵化园一期二期项目先后建成,双创孵化园三期和耕德电子二期、中爽铝业二期、无人机产业园二期等4个产业园项目同步启动,以耕德电子、通用飞机制造、无人机生产、墨特石墨烯、准固态电池芯片生产等项目为主的高端智能装备制造和电子信息产业集群逐步形成。

今年前三季度,全县新签约亿元以上项目28个,总投资141.2亿元;第三季度项目纳入省“三个一批”项目库8个。

“我们将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和省第十一次党代会精神,把创新摆在发展的逻辑起点,加强生态西华、宜居西华、创业西华、魅力西华建设,持之以恒推动高质量发展,在全省‘两个确保’大局中奋勇争先、贡献西华力量。”西华县委书记林鸿嘉说。

高档隔音门窗

隔音降噪门窗

隔音门窗

上一篇: 西区振兴开新局,黄埔区夏港街道2023年度工作总结大会胜利召开
下一篇: 西南书城、外文书店、布克购书中心,没有人逛了吗
相关推荐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