襄阳铝合金门窗加工厂电话

文章目录:

1、不受〈三国演义〉影响,〈三国志〉真正的九大武功高手,是这九位2、刘备为何要携民渡江,是真的爱民还是演戏?3、此地最相思:中国古典爱情地图了解一下

不受〈三国演义〉影响,〈三国志〉真正的九大武功高手,是这九位

前言:民间流传“三国”九大武功高手:一吕二赵三典韦,四关五马六张飞,七黄八许九姜维。那不是真实的三国武功高手排名,那是评书艺人为了合辙押韵而编造出来的,不是真实的历史,真实的历史故事中三国九大武功高手是文章中的这九位,请看正文:

正文:

在历史的长河中,三国时期犹如一颗璀璨的星辰,闪耀着无数英雄豪杰的光辉。当我们拨开《三国演义》的文学渲染迷雾,深入《三国志》等正史典籍,便能探寻到九大武功高手的真实身影,他们以非凡的武艺与独特的魅力,在那个乱世中书写着属于自己的传奇篇章。

第九位:太史慈——东吴的信义虎臣

太史慈,字子义,东莱黄县人。他自幼便展现出非凡的勇力与侠义之心。年少时,为报母恩,单枪匹马闯入贼窝,成功说服贼人归还州府的奏章,其胆色与智谋初露端倪。

太史慈与孙策的那场酣战,堪称经典。神亭岭上,二人纵马驰骋,枪来戟往,一时间难解难分。太史慈毫不畏惧孙策的威名,抖擞精神,与之全力相搏。“时独与一骑卒遇策。策从骑十三,皆韩当、宋谦、黄盖辈也。慈便前斗,正与策对。策刺慈马,而揽得慈项上手戟,慈亦得策兜鍪。会两家兵骑并各来赴,于是解散。”这场遭遇战,虽未分出胜负,却足以彰显太史慈的勇猛。他在东吴阵营中,以信义笃烈著称,为孙策平定江东立下赫赫战功。无论是攻城略地,还是冲锋陷阵,太史慈皆身先士卒,其武艺高强,善使长枪与手戟,且箭术精湛,能百步穿杨。在东吴的诸多战役中,他的身影成为敌人心中的忌惮,为东吴的稳定与扩张贡献了自己的力量。

第八位:黄忠——老当益壮的蜀汉名将

黄忠,字汉升,本为刘表部下中郎将,后归刘备。黄忠一生最为辉煌的战绩,莫过于定军山一役。

时年已老迈的黄忠,却丝毫未见衰颓之气,反而如苍松翠柏,愈经风霜愈显坚韧。面对曹操麾下名将夏侯渊,黄忠毫不示弱。他审时度势,寻得敌军破绽,“忠推锋必进,劝率士卒,金鼓振天,欢声动谷,一战斩渊,渊军大败。”这一战,黄忠以其卓越的武艺与果敢的决断,威震四方。他的刀法娴熟,力量惊人,虽白发苍苍,却能在战场上力挽狂澜。在蜀汉的北伐征程中,黄忠亦随军出征,屡立战功。他与关羽、张飞、赵云等名将并肩作战,丝毫不落下风。其老当益壮的精神,成为蜀汉军队的一面旗帜,激励着无数将士奋勇向前。黄忠的存在,不仅证明了年龄并非衡量武艺的唯一标准,更展现了蜀汉将领的英勇与坚韧。

第七位:许褚——曹操的虎卫雄杰

许褚,字仲康,谯国谯人。许褚生得容貌雄毅,勇力绝人。早年在家乡,他曾以一己之力抵御贼寇,“聚少年及宗族数千家,共坚壁以御寇。时汝南葛陂贼万余人攻褚壁,褚众少不敌,力战疲极。兵矢尽,乃令壁中男女,聚治石如杅斗者置四隅。褚飞石掷之,所值皆摧碎。贼不敢进。”

归附曹操后,许褚成为其贴身护卫,忠心耿耿。在潼关之战中,曹操与马超会面,马超欲趁机突袭曹操,幸得许褚在侧,怒目而视,马超畏惧其威名,不敢妄动。许褚与典韦并称为“虎贲双雄”,他擅长使长刀,武艺精湛,力大无穷。在战场上,他总是冲在最前方,为曹操杀出一条血路,或在曹操遇危时,以自己的身躯为其抵挡刀枪箭矢。无数次的征战,许褚用自己的勇猛与忠诚,守护着曹操的安全,成为曹操麾下不可或缺的一员猛将。

第六位:典韦——忠勇无双的古之恶来

典韦,陈留己吾人。他形貌魁梧,膂力过人,有志节任侠。典韦早年曾为张邈部下,后转投曹操。

在曹操征讨吕布的战役中,典韦表现英勇。“太祖讨吕布于濮阳。布有别屯在濮阳西四五十里,太祖夜袭,比明破之。未及还,会布救兵至,三面掉战。时布身自搏战,自旦至日昳数十合,相持急。太祖募陷陈,典韦先占,将应募者数十人,皆重衣两铠,弃楯,但持长矛撩戟。时西面又急,典韦进当之,贼弓弩乱发,矢至如雨,典韦不视,谓等人曰:‘虏来十步,乃白之。’等人曰:‘十步矣。’又曰:‘五步乃白。’等人惧,疾言:‘虏至矣!’典韦手持十余戟,大呼起,所抵无不应手倒者。布众退。”典韦手持双戟,舞动如风,在敌军的箭雨与刀枪中纵横驰骋,其勇猛无畏令人惊叹。

然而,张绣叛乱之时,典韦为保护曹操,率数十人守营门,与张绣军殊死搏斗。“绣反,袭太祖营,太祖出战不利,轻骑引去。韦战于门中,贼不得入。兵遂散从他门并入。时韦校尚有十余人,皆殊死战,无不一当十。贼前后至稍多,韦以长戟左右击之,一叉入,辄十余矛摧。左右死伤者略尽。韦被数十创,短兵接战,贼前搏之。韦双挟两贼击杀之,余贼不敢前。韦复前突贼,杀数人,创重发,瞋目大骂而死。”典韦最终战死,但他的忠勇之名,却永远铭刻在三国的历史长河中。他如同一座巍峨的山峰,屹立不倒,成为曹操军乃至整个三国时期忠勇的象征。

第五位:马超——西凉锦马超的剽悍武风

马超,字孟起,扶风茂陵人,出身于西凉世家。他生得面如冠玉,眼若流星,却不失西凉男儿的剽悍勇猛。

马超在潼关之战中,让曹操吃尽了苦头。他率领西凉铁骑,如潮水般冲向曹军。“曹公与遂、超单马会语,超负其多力,阴欲突前捉曹公,曹公左右将许褚瞋目盼之,超乃不敢动。曹公用贾诩谋,离间超、遂,更相猜疑,军以大败。超走保诸戎,曹公追至安定,会北方有事,引军东还。”马超的武艺高强,枪法出神入化,其坐骑西凉宝马更是风驰电掣。他在战场上纵横驰骋,威名远扬。

归附刘备后,马超又在蜀汉的北伐等战役中发挥重要作用。他的存在,对蜀汉政权的稳固与拓展有着重要意义。其西凉军的独特战术与马超的个人武勇相结合,使他成为三国战场上令人胆寒的将领。无论是面对曹操的大军,还是其他敌军,马超皆能以其勇猛无畏的战斗风格,冲锋陷阵,为胜利而拼搏。

第四位:赵云——蜀汉的常胜将军

赵云,字子龙,常山真定人。赵云初从公孙瓒,后追随刘备,一生南征北战,历经无数战役。

长坂坡之战,赵云单枪匹马冲入曹军重围,如入无人之境。他怀抱幼主刘禅,在敌军的重重围困下左冲右突。“及先主为曹公所追于当阳长阪,弃妻子南走,云身抱弱子,即后主也,保护甘夫人,即后主母也,皆得免难。”赵云的枪法灵动飘逸,攻守兼备。他在战场上不仅能以一敌众,还能审时度势,巧妙应对各种危机。

在蜀汉的诸多战役中,赵云亦多有建树。他参与了入川之战、汉水之战等重要战役。汉水之战中,赵云以寡敌众,巧设空城计,吓退曹军。“云将数十骑轻行出围,迎视忠等。值曹公扬兵大出,云为公前锋所击,方战,其大众至,势逼,遂前突其阵,且斗且却。公军败,已复合,云陷敌,还趣围。将张著被创,云复驰马还营迎著。公军追至围,此时沔阳长张翼在云围内,翼欲闭门拒守,云曰:‘毋得闭门,所集义兵,以公之威也,为守死,不为贼生。’乃开门,偃旗息鼓。公军疑云有伏兵,引去。云雷鼓震天,惟以戎弩于后射公军,公军惊骇,自相蹂践,堕汉水中死者甚多。”赵云以其智勇双全,成为蜀汉的中流砥柱,其常胜将军的名号,更是威震四方。

第三位:关羽——威震华夏的武圣

关羽,字云长,河东解良人。关羽与刘备、张飞桃园结义,情同手足,从此踏上了征战之路。

白马坡之战,关羽单枪匹马冲入敌阵,直取颜良首级。“羽望见良麾盖,策马刺良于万众之中,斩其首还,绍诸将莫能当者,遂解白马之围。”其勇猛与果敢令人震撼。关羽的武艺高强,刀法凌厉,且精通兵略。他镇守荆州多年,使荆州固若金汤。

在襄樊之战中,关羽水淹七军,擒于禁,斩庞德,威震华夏。“秋,大霖雨,汉水泛溢,禁所督七军皆没。禁降羽,羽又斩将军庞德。梁、郏、陆浑群盗或遥受羽印号,为之支党,羽威震华夏。”关羽以其忠义与武勇,成为三国时期的传奇人物。他被尊为“武圣”,其形象不仅在当时深入人心,更在后世被不断传颂与敬仰。

第二位:张飞——当阳桥头的怒吼猛士

张飞,字翼德,涿郡人。张飞性如烈火,勇猛无比。长坂坡之战,张飞率二十余骑据守当阳桥头。“飞据水断桥,瞋目横矛曰:‘我乃燕人张翼德也,谁敢与我决一死战!’声如巨雷。曹军闻之,尽皆股栗。”他以一人之力,吓退曹操大军,其勇猛与气势可见一斑。

张飞的武艺高强,善使丈八蛇矛。他在蜀汉的诸多战役中,与关羽并称为“万人敌”。无论是与吕布的交锋,还是在入川之战、巴西之战等战役中的表现,张飞皆展现出非凡的战斗力。巴西之战中,张飞大破张郃,“飞率精卒万余人,从他道邀郃军交战,山道迮狭,前后不得相救,飞遂破郃。郃弃马缘山,独与麾下十余人从间道退,引军还南郑,巴土获安。”张飞以其勇猛与直率的性格,成为三国战场上的一道独特风景,令敌人闻风丧胆。

第一位:吕布——三国无双的飞将

吕布,字奉先,五原郡九原人。吕布以骁武闻名于世,号称“飞将”。他的武艺堪称三国时期的巅峰。

在虎牢关之战中,吕布独战诸侯联军,威风凛凛。“布便弓马,膂力过人,号为飞将。稍迁至中郎将,封都亭侯。卓自以遇人无礼,恐人谋己,行止常以布自卫。然卓性刚而褊,忿不思难,尝小失意,拔手戟掷布。布拳捷避之,为卓顾谢,卓意亦解。由是阴怨卓。卓常使布守中阁,布与卓侍婢私通,恐事发觉,心不自安。”吕布的骑射技艺精湛,方天画戟在他手中犹如蛟龙出海。他曾在辕门射戟,化解了一场战争危机。“布令门候于营门中举一只戟,布言:‘诸君观布射戟小支,一发中者诸君当解去,不中可留决斗。’布举弓射戟,正中小支。诸将皆惊,言‘将军天威也’!”吕布的武勇,无论是在正史还是在民间传说中,都被广泛传颂。尽管他在品德与为人方面存在诸多争议,但单就武艺而言,他无疑是三国时期最为顶尖的武将,其勇猛与战斗力,在那个乱世中独树一帜,成为后人谈论三国武功高手时无法绕过的传奇人物。

这九大武功高手,在《三国志》的记载中各展其能,他们的故事与传说,构成了三国历史丰富而精彩的武勇篇章。他们凭借着手中的兵器与无畏的勇气,在乱世中纵横捎阖,或为忠义而战,或为理想而拼搏,其身影永远铭刻在历史的长河之中,供后人缅怀与敬仰。

刘备为何要携民渡江,是真的爱民还是演戏?

本文作者为黄昏深处,主编为萨沙,如果转载请务必注明

黄昏看三国0016. 刘备为何要携民渡江,是真的爱民还是政治需要?

携民渡江,是《三国演义》小说中的一个精彩桥段,大致过程是说:在荆州牧刘表病逝后,继任者刘琮,在当地实权派蔡瑁张允等人的主张下,向北方的曹操表示归顺。而原本依附于荆州的刘备,无法独自面对挥师南下的曹操大军,不得不离开驻地新野,退往江陵夏口避祸。

然而,刘备不忍心抛下追随他数年之久的老百姓,于是在撤退的途中,带着十余万手无寸铁的百姓一路同行。结果就这样耽误了行军的速度,在长坂坡附近被曹军轻骑追上,最终一战惨败,几乎全军覆没……

千百年来,“携民渡江”这个典故,都是被解读为“君民鱼水情深”的经典典范。

一方面是刘备这样一位“仁德之君”,爱民如子,视百姓为亲人,与百姓同甘苦,同患难;另一方面则是老百姓们对刘备的认同,衷心拥戴并且誓死相随……总之,在“君民关系”的燃情渲染上,这个桥段几乎已经在历史上,达到了空前绝后的高度。

不过近些年来,很多三国历史的研究者,都对携民渡江事件的“含金量”产生了怀疑。觉得刘备带着百姓们跑路,其实是有着起不可告人的目的。而百姓们之所以跟随刘备,完全是被其蒙骗,甚至是被其武力挟持绑架,才不得不被迫踏上了逃亡的旅途……

事实上到底是怎么回事呢?

我想,我们还是应该翻开《三国志》等史料的记载,先搞清楚百姓跟随刘备逃亡的原因,以及刘备率领百姓逃亡的真实动机。

首先,所谓刘备“胁迫”百姓的说法,完全说不通。刘备一向以仁义道德自居,把名声看得比什么都重要。自涿郡起兵以来,刘备一方面自称汉室宗亲(实际上确实也算是皇家的远亲),另一方面始终保持着为人谦和、礼贤下士、宽以待人、以德服人的金字招牌。

说白了,这幅招牌就是刘备最大的本钱,也是他能够在乱世中立足的根本根基。想当初曹操施“驱虎吞狼”之计,将刘备调离徐州,给吕布创造鹊巢鸠占的机会。而刘备宁可以身犯险,冒着丢地盘的危险(最后确实是丢了),也要保全自己的名声和招牌。

所以,像用武力胁迫百姓,这种明摆着自毁招牌的事情,刘备不会去做,也不可能去做。

更何况,刘备手底下兵士不过数千,想靠这么点人马去“武装押送”数量高达十万的百姓,也是根本不可能做到的。

既然不是武力胁迫,那么荆州百姓们,是自愿跟着刘备逃亡的吗?

答案自然是否定的……

众所周知,在中国古代,人的乡土观念很重,视故乡为根,十分注重自己的祖籍,祖业,祖屋等。功成名就时讲究“衣锦还乡”以“光宗耀祖",告老致仕时,也要讲究“落叶归根”。

对于古人来说,一般都不会轻易离开自己的故土,更别说是拖家带口,举家迁徙,除非是遇上了天灾、饥荒、战乱这些不可抗拒的因素。

然而很明显,荆州并没有遭到天灾和饥荒,而刘琮、蔡瑁等人向曹操主动归顺,也已经是在最大程度上,避免了即将来临的战乱。

既然如此,为什么老百姓们还要大规模逃亡呢?

恐怕,这就只能归功于为刘备了……

按照演义中的说法,刘备是在新野全城贴出了告示,百姓们便一呼百应,跟着刘备踏上了南下的征程(《三国演义》第41回记载:可令人遍告百姓:有愿随者同去,不愿者留下)。这当然只是小说中的夸张描述……

前面已经分析过,背井离乡并非是古代平民百姓之所愿,即便是刘备在荆州驻扎多年,仁义道德名声满播天下,也不可能是一张告示贴出去,便能得到百姓们如此积极的响应。事实上,刘备肯定也使了一些手段,并充分开动宣传机器,发挥了自己一如既往的忽悠能力:

第一步:刘备先公开在新野全城告示百姓们,曹军即将南下的消息,造成一种“山雨欲来风满楼”的紧张气氛。

第二步:刘备秘密派人在民间传播,关于曹军残暴,所到之处打家劫舍,并放火屠城的恶劣事迹。原本老底就不够干净的曹操,在刘备这种添油加醋的负面宣传下,简直成了无恶不作的杀人魔王。

第三步:刘备再以“半公开”的形式,散播刘琮等人的投降行为,并怒斥他们和曹操沆瀣一气,将荆襄八郡富庶之地献给杀人魔王,致百姓生死于不顾的卑劣行径。

第四步:才是像小说中所写的那样,刘备命人在全城贴出告示,告诉百姓:曹军虎狼之师将至,要踏破荆州大地,并大肆屠杀。而刘琮蔡瑁等人不思抵抗,一心投降,如今想要活命,唯一的办法就是跟着刘使君转移,到江陵去避祸。今后,刘使君会带着大家打回来的,还大家一个太平的天下……

就这样,新野城中的部分百姓,相信了刘备的话,并带着全家老小,跟上了刘备的队伍。毫无疑问,这些人也在不知不觉中,成为了刘备宣传机器的一部分。可以想象,在平静安详了整整十年之久的荆襄大地上,突然出现了这样一支规模庞大的人口迁徙队伍,会有多么显眼,多么壮观?

这支队伍一路走过荆州的大小郡县,必然也会将曹操残暴和曹军即将南下的消息带到各处。于是便会有更多的人,加入到刘备的逃亡队列中。于是,一支十万人以上的庞大队伍,就这么形成了……

综上所述,我们不难看出,老百姓跟着刘备逃亡,并不是由于胁迫,但也并非完全是出于自愿。准确的说,是刘备大肆渲染战争即来的气氛,利用了老百姓心里的弱点(害怕被战争波及),并施以适当的宣传忽悠手段,最终激励了老百姓的自主性,自觉自发地加入了自己的迁徙大军……

那么,刘备逃亡的目的地是哪里?他带着老百姓逃亡的真实目的又是什么呢?到头来,他又准备如何安置这些百姓呢?

这些疑问,我们需要一个一个去解开。

首先,关于刘备逃亡的目的地,一般都被认为是江陵。从地图上可以看到,江陵位于荆州南端,背靠长江,是荆襄八郡的后勤基地所在,储存有大量的粮草辎重。而且荆州的水陆两军兵士,也有相当一部分驻扎在江陵。

如果刘备能带着十多万百姓到达江陵,再想办法将江陵的驻军收编,那形势就会变得比较有利。既有城池人口,又有钱粮兵将,再和驻守江夏的刘琦遥相呼应,并背靠江东孙权的强大力量,完全足以长期坚守……

然而,这一切都仅仅是理论上的,实际上却完全不可能做到。众所周知,荆州的军权,都是把控在蔡瑁张允两家手中,根本没有别人可以染指的份。刘表执政荆州二十年,都没能拿到军队的指挥权,更何况仅仅是“客居”荆州七八年的刘备?

说白了,江陵的守将,肯定只会是蔡瑁张允的亲信,他们只会听从这二人的命令。而蔡张二人既然决定投降曹操,那肯定会连同地盘带军队都一起奉上,而江陵作为荆州的后勤基地,自然也是一块分量极重的筹码,怎么可能等着让刘备去占领。

蔡张二人不是傻子,在他们向曹操递上降表的时候,同时肯定就会对江陵守将下达“就地守备,等待曹军接收”的命令。试问,这时候即便是刘备赶到江陵,那江陵守将会打开城门,欢迎他进去吃喝游玩?还是应该禁闭城门,赏刘备一碗闭门羹?

所以,刘备要是想占据江陵,唯一的办法也就只能靠武力。但他有这个能力吗?

当然没有!刘备麾下撑死不过几千人马,想要攻打兵力占优且守备严密的江陵,无异于是以卵击石,形同自杀……

所以,刘备转移的目的地,绝不可能是江陵,他唯一的可去之处,只有公子刘琦所驻守的江夏。事实上,他从逃亡的一开始,就派关羽先从水路赶到江夏,并通知刘琦,派船队从汉水北上,前来接应。后来在长坂坡之败的时候,也是率残部从汉津上船,逃到了江夏……

既然,刘备的真正目的地是江夏,那刘备发动老百姓,携民渡江的目的,就有待商榷了。

事实上,刘备似乎一开始,就没有想带着老百姓一起逃到江夏。要不然,他完全可以选择走水路,因为对于并无长途跋涉经验的老百姓来说,坐船无疑是比步行来得更为舒适,速度也快得多。

而且,这一点做起来也并不难,只需要提前让刘琦派船沿汉水北上,到樊城停泊。而新野离樊城并不远,只需要短途跋涉,就可以在樊城上船,赶往江夏。

然而,刘备并没有这样做,他选择了走陆路,而且是一路过樊城,绕襄阳,径直朝着江陵,这样一个根本就不现实的目的地走去,直到被曹军在长坂坡追上……

刘备这到底是想干什么?他的葫芦里,到底是卖的什么药?

其实,刘备的目的,只是在用这种方式,来自导自演一场戏,给自己营造人气,扩大影响,并顺便给即将到来荆州的曹操,尽量使一些绊子。

其一,这场戏,刘备是演给天下人看的。他要用这种方式,让普天之下所有人都知道,自己是何等仁义道德之君,而百姓也是何等忠心耿耿地追随自己。就此,刘备原本已经声名远播的光辉形象上,再添了一笔“爱民如子”的风采。

其二,这场戏,刘备也是演给荆州人民看的。试想如此庞大的一支百姓队伍,一路走过荆州的大小郡县,而且在这支队伍的最前面,赫然打着他刘备的旗号。这不得不让人相信,刘备在荆襄八郡,已经是人心归附,众望所归。这对于今后占领荆州来说,有着不小的好处。

其三,这场戏,同时也是演给江东孙权看的。孙权一直想染指荆州之地,此前也已经和刘备通气,约好在联合打败曹操过后,共谋荆州。然而,刘备无论天时还是地利,都和孙权相差太远,他只能在“人和”方面作文章,以此方式让孙权瞧一瞧,他在荆州八郡的人气有多旺,借此增加之后在谈判桌上,和孙权叫价的筹码。

其四,这场戏,还是演给荆州高层们看的。其实在归顺曹操一事上,荆州官员们的意见并不统一。蔡瑁,张允虽是地方豪强,荆州实际权力的掌控者,但是这种不战而降的作为,也会受到各方面的反对和阻力。

而这时候,刘备带着浩浩荡荡的百姓队伍,来到襄阳城下,代表的不仅是他的民心所向,还是代表着他与曹操周旋到底的决心。于是,很多原本并不赞成投降曹操的荆州官员,就径直加入了刘备的南行队伍(《三国志》记载:乃驻马呼琮,琮惧不能起。琮左右及荆州人多归先主),为刘备争取到了相当一部分荆州高层的支持。对于今后入主荆州,创造了一定的的条件。

最后,这场戏,同样也是用来给曹操添堵的。这也怪曹操早年屁股不够干净,不仅是手下人马军纪不好,而且还在徐州等地干过屠城之类的残忍事。试想这些污点,怎么可能被刘备放过呢?

刘备早已经将曹操之前的那些龌龊事,都编成了段子,并教给百姓们口口相传。而今,他又拉起这么庞大一支队伍,一人一张嘴,每走到一处就宣传到一处,拼命地丑化和妖魔化曹操。

试想,曹操在入主荆州过后,肯定又会采取了一些强管控的政策,来维持新收之地的稳定。而荆州的百姓,之前习惯了刘表治下的“政通人和”,一下子碰上曹操的“严格化军事化管理”,肯定会不好受……这一切,正好又符合刘备之前所描绘,印证了曹操虎狼之君的形象。搞得荆襄百姓对曹操心生抵触,会大大增加曹操收取荆州的难度。

最后一个疑问,刘备是如何考虑,老百姓迁徙到目的地以后,如何安顿的问题呢?

很可能,刘备根本没有考虑过这一点,因为他的目的地是江夏,却带着老百姓往江陵走,这对于老百姓们来说,根本就是一场没有目的地的远征,只能是走到哪里算哪里……

而且,曹军比想象中的来得要快得多。5000虎豹骑带上口粮,以极限速度行军,很快便追上了刘备的缓慢队伍。一场激战(其实都说不上激战)过后,刘备又一次兵败如山倒,仅有的数千人马,在曹军骑兵的铁蹄下死的死逃的逃。

还幸得断后的张飞据水断桥,挡了曹兵一阵,刘备才如丧家之犬一般,带着仅剩数十人慌忙逃出,从汉津上船,逃到了江夏。不仅如此,刘备一路从新野带过来的辎重,都成了曹军的战利品。就连刘备的家眷都被曹军冲散,两个女儿成了俘虏。若不是赵云忠心勇敢,在乱军之中救回了甘夫人及幼子阿斗,恐怕皇叔都要就此绝后了……

至于跟着刘备一路走来的十万百姓,他们的命运如何呢?这一点史书上并没有记载,但是可以肯定的是,他们当中的绝大多数,都在曹军的勒令下,原路返回了自己的故乡。

不过,如《三国演义》上所描述的,曹军对手无寸铁的百姓大开杀戒,抢夺掳掠,这倒也并非完全虚构。因为众所周知,曹军的军纪并不算很好,在无人约束的情况下,干出些打杀抢劫的事情来,又不是第一回。

而且,刘备的人马又和百姓混在一起,在战斗中难免会有误伤。在击溃刘备的部队以后,曹军押送百姓返乡,又难免会使出一些强硬的手段……

这一点,正好又印证了刘备之前对曹军“虎狼之师”的负面宣传,算是又一次在荆州百姓的心目中,种下了对曹操的仇恨种子……

就此,关于“携民渡江”这件事情,我们终于可以得出一个结论:

从头到尾,这都只是刘备导演的一场戏,表面上是爱民如子,关心百姓,实际上,却是一切都从自身的利益出发,为了政治上的需要。

这场戏确实演得非常高明,可以说是刘备一生中演得最高明,演技表现得最淋漓尽致的一场戏。

这场戏也达到了刘备想要的效果,将刘备在荆州的人气推到了一呼万应的顶点;同时还实现了丑化曹操的目的,将曹操的负面形象,在荆州老百姓心目中,进行了无限的扩大。

赤壁之战过后,曹军败退北归,刘备能顺利入主荆州,也少不了这场戏之前所带来的铺垫……

然而这一切,都是建立在老百姓们以生命为代价基础之上的。

要知道,即便是在现代社会,这种大规模的人口迁徙运动,都很难保证每个人的安全。上世纪70年代,柬埔寨红色高棉搞人口大迁徙,前前后后至少有好几万人死于途中,更遑论是一千多年前的古代时代?

可以想象,在三国时代那种生产力和交通条件下,数量高达十万的老百姓,一路背井离乡,风餐露宿,会有多少人饿死冻毙,死于非命?

他们付出的这一切,仅仅只是为了配合刘备的表演,成就刘备“爱民如子”的声望…… 而一向以仁义道德自居的刘皇叔,又是否想过,该如何对百姓们的生命安全负责呢?

PS:携民渡江这场戏,瞒不住真正的“明眼人”,比如徐庶。

徐庶是刘备来到荆州过后,投效到他阵中的第一位名仕。而且在刘备身边效力的时间有好几年之久,其间还将诸葛亮推荐到了刘备麾下,可以算的上是忠心耿耿。

然而在长坂坡之战过后,他却选择了弃刘备而去,投入了曹操的阵营。

表面上,他的说辞是因为家眷被曹军俘获,只能辞别刘备,去解救家人的性命。但事实上,徐庶是通过“携民渡江”这件事情,真正看透了刘备所谓“爱民如子”的本质,从而对刘备心灰意冷。

若是真心为老百姓好,那刘备就应该坦诚地告诉他们,留下来好好接受曹操的统治。因为曹操虽然有残暴的一面,但只要是真心归降他的人,他还是会比较善待的。在他的统治下,虽然不见得能比之前在刘表治下生活得好,但至少吃饱饭,维持一家人的生存,还是没有任何问题的……

而刘备,则为了自己的目的,而不惜用各种手段忽悠百姓,让他们跟着自己长途跋涉,哀嚎遍野……此等“仁义道德”,又有何意义?

最后,套用某位先辈的一句话:伪君子在撕掉伪装过后,会比真小人更可怕!

声明:

本文参考:

图片来自网络的百度图片,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

此地最相思:中国古典爱情地图了解一下

昆曲青春版《牡丹亭》。 新华社记者徐速绘摄

本报记者王京雪

正月十五元宵节,在中国古代,是属于“有情人”的日子。

这一天,平时只能“家里蹲”的女孩子们,也终于能在黄昏后走上街头,看看花灯,也看看心仪的男生。运气好的话,或许就是“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人们更熟知的是曾被称作“乞巧节”的古老“七夕”。这一天,中国最著名的“异地恋”情侣、被迫分离而始终相守望的牛郎织女,终于可以“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

牛郎织女的爱情,有漫天星斗为证,但仍感不足的人们还试图为他们的凡间生活考据出具体坐标,河南鲁山、山东沂源、山西和顺等地人民都曾表示,他们那里是传说的起源地。

这不足为奇,人们总想给流传至今的美好爱情找到更坚固的佐证。文字与传说是不够的,最好是能“有一个地方”——一个像树根一样的地方。

在那里,有自古而来的山川河流、园林花草、宫殿陵墓、故宅庙宇,见证自古而来的爱情从最初到永恒的模样。

在幅员辽阔的中国,由东北到华南,每个地区都有几个这样的地方。

在这个元宵节,不妨在历史的边角和诗词传奇的蛛丝马迹里,重访这些中国古典爱情的发生现场,勾勒一份属于古典爱情的地图。

普救寺:

天下寺庙不谈情

唯有山西普救寺

就从这里开始吧。去年,《新华每日电讯》曾刊文专门介绍这座院内立着巨大同心锁、能买到玫瑰花的“不务正业”的古寺,它位于山西省永济市蒲州镇,是元杂剧扛鼎之作《西厢记》的故事发生地。

赴长安赶考的洛阳书生张君瑞路过蒲州,慕名游览普救寺,当头撞见随母扶父亲灵柩回河北老家安葬、暂居寺中的前朝相国之女崔莺莺。笑捻花枝的美丽女子“临去秋波那一转”,让张生魂牵梦萦,立时决定借住僧房,“便不往京师去应举也罢。”

之后,张崔二人在这座寺院中演绎了隔墙联诗,月下弹琴,红娘传书,西厢幽会等一系列旖旎风流事。普救寺成就了张生和崔莺莺的爱情,也因他们的爱情而恒久生动。

今天,寺中游人最多之处不是佛殿,而是崔莺莺一家的居所“梨花深院”,佛寺中的舍利塔也被更名为“莺莺塔”。

值得一提的是,《西厢记》演变自唐代诗人元稹的传奇《莺莺传》,本是一个始乱终弃的爱情故事。小说末尾,张生在赴京赶考后,向身边的一众友人展示莺莺写给他的情信,说这样的尤物害人害己,自己“德不足以胜妖孽”,只能克制感情。

要感谢王实甫为我们刻画出一对始终互相思慕、比原型可爱得多的男女,又为他们安排了皆大欢喜的结局,更在剧末发出“永老无别离,万古常完聚。愿普天下有情的都成了眷属”的美好祝愿,让普救寺成了情定西厢、永结同心的美好地方。

牡丹亭:

良辰美景奈何天

赏心乐事谁家院

“《牡丹亭梦》一出,家传户诵,几令《西厢》减价。”明代文学家沈德符曾在《顾曲杂言》中这样写道。

同样是才子佳人的故事,明代剧作家汤显祖将《牡丹亭》里的爱情发生地放在了位于今江西省赣州市大余县的南安府衙后花园,那里有“亭台六七座,秋千一两架。绕的流觞曲水,面着太湖山石。名花异草,委实华丽。”

“不到园林,怎知春色如许!”南安太守之女杜丽娘从小被严加管束,连自家有花园都不知道,听丫鬟春香提起后,趁父亲不在偷去游园,在那里,第一次看到姹紫嫣红开遍的春天,也看到了自己春天般美丽却无人欣赏的青春。

她在花园里做了个梦,梦中,有手持折柳的书生对她说,你问我因何到此?“则为你如花美眷,似水流年。”

梦醒后,杜丽娘相思成疾,竟因而殒命,葬于后花园梅树下。三年后,广东书生柳梦梅赶考途经南安,与丽娘的游魂相爱,又经重重阻碍,杜丽娘起死回生,与柳梦梅终成眷属。

汤显祖在《牡丹亭记题词》中这样说:“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生者可以死,死可以生,生而不可与死,死而不可复生者,皆非情之至也。”

据载,《牡丹亭》问世后轰动文坛,南安府衙后花园也因之闻名遐迩,并增建了系列景观。园中的牡丹亭从光绪元年(1875年)到民国七年(1918年)修葺过6次,但最终毁于战火。上世纪80年代,巴金、曹禺、冰心、艾青、刘海粟、关山月等文艺界人士纷纷签名呼吁重建,大余县后来在县城东南角上重修了一座“牡丹亭公园”,还原杜丽娘与柳梦梅相恋的明代园林景观,近年颇受游客青睐。

沈园:

世情薄,人情恶

雨送黄昏花易落

同样是发生在园林中的爱情,在剧作家笔下,人鬼相恋尚能以圆满结局,真实的爱情却每以生离死别告终。

红酥手,黄縢酒,满城春色宫墙柳。东风恶,欢情薄,一怀愁绪,几年离索。错、错、错!

春如旧,人空瘦,泪痕红浥鲛绡透。桃花落,闲池阁。山盟虽在,锦书难托。莫、莫、莫!

1151年春,浙江绍兴,南宋诗人陆游独自游览沈园,偶遇10年前在母命难违下被迫休弃的原配妻子唐婉和其改嫁后的丈夫赵士程。唐婉征得丈夫同意后,差人给陆游送来酒菜,陆游心生怅然,在沈园的墙上写下这首《钗头凤》,黯然离去。

据说,唐婉看到这首词,也和了一首《钗头凤》,并在这次相遇后不久忧郁而终:

世情薄,人情恶,雨送黄昏花易落。晓风干,泪痕残。欲笺心事,独语斜阑。难、难、难!

人成各,今非昨,病魂常似秋千索。角声寒,夜阑珊。怕人寻问,咽泪装欢。瞒、瞒、瞒!

陆游晚年隐居于故乡,曾一再重游沈园,留下许多诗作。如67岁时,陆游回忆“四十年前,尝题小阕壁间。偶复一到,而园已三易主”,感叹“林亭感旧空回首,泉路凭谁说断肠?”

75岁时,唐婉“梦断香消四十年”,陆游犹吊遗踪,感怀“伤心桥下春波绿,曾是惊鸿照影来。”

84岁时,陆游在辞世前一年春天,又写下“沈家园里花如锦,半是当年识放翁。也信美人终作土,不堪幽梦太匆匆。”

可以说,因为陆游与唐婉,绍兴沈园才得以历千年而名不衰,成为绍兴唯一保存至今的宋式园林。

沧浪亭:

布衣饭菜

可乐终身

也是在江南,清代江苏苏州人沈复与妻子陈——林语堂眼中“中国文学及中国历史上一个最可爱的女人”,恬淡而充满情趣的生活,也与一座宋代园林有关。那就是苏州现存历史最悠久,始建于北宋的古代园林沧浪亭。

《浮生六记》中,这对夫妻家住沧浪亭畔爱莲居西间壁。陈芸嫁进门半年,始终没机会游赏沧浪亭,沈复就跟园子看守约好不要放闲人入院,在中秋节傍晚带妻子和妹妹游园。土山之巅的方亭内,陈芸环望炊烟四起、晚霞灿然,快活无比,从此渴望与丈夫找一个这样的地方居住,过菜园十亩,君画我绣的生活,“布衣菜饭,可乐终身。”

然而浮生若梦,为欢几何?后来,“不守闺训”的陈芸不被公公喜爱,沈复也被斥为“不思习上”,夫妻俩被逐出家门,从无锡到扬州,二人颠沛流离而始终相濡以沫。只是,离家不到3年,陈芸带着遗憾病逝,弥留之际,与沈复泪别,还在憧憬:“若布衣暖,菜饭饱,一室雍雍,优游泉石,如沧浪亭、萧爽楼之处境,真成烟火神仙矣。”

“愿生生世世为夫妇”,沈复曾在七夕刻了两方这样的图章,与陈芸分用。这是这对平民夫妇的愿望,也是所有相爱的夫妇都会情不自禁发出的愿望。

西湖:

断桥相会

长桥相送

说起江南的古典爱情,杭州这座城市,必须有姓名。中国的男女老少,谁没听说过西湖的雨和雷峰塔下白娘子的泪?

传说,白娘子和许仙就是相识于西湖白堤东端的断桥。之后,才有了同船躲雨、借伞定情乃至水漫金山的故事。

在杭州,除了与《白蛇传》有关的断桥,西湖东南角某处,还有座与梁祝有关的长桥,传说是梁山伯与祝英台十八相送的地方。

长桥不长情意长,梁山伯与祝英台在此惜别,依依不舍地来回相送了十八里路。祝英台打了十八个比喻,暗示自己是女子,倾诉对梁山伯的爱意,可梁山伯就是没听懂,祝英台只好谎称家有九妹,为梁山伯做媒。

和牛郎织女一样,梁祝化蝶的传说也有无数个起源地。作家张恨水就考证出多处:河南汝南、浙江宁波、江苏宜兴、山东曲阜、甘肃清水、安徽舒城、河北河间、山东嘉祥、江苏江都、山西蒲州、江苏苏州。

不过,因为著名的越剧剧目《梁祝》和以其为基础的中国第一部国产彩色戏曲电影《梁山伯与祝英台》,人们普遍认为梁祝故事发生在苏浙。

小吏巷:

孔雀东南飞

五里一徘徊

华东地区的古典爱情,不只有江南的多情,还有安徽的决绝。

在安徽,楚霸王项羽英雄末路,于四面楚歌中惊起,慷慨悲歌:“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

后人推断,虞姬随后为不拖累项羽自刎于楚营,霸王别姬的故事由此流传。南宋地理志《方舆胜览》中写到虞姬冢的情况,说相传定远葬其首,灵璧葬其身。

如今,位于安徽省宿州市灵璧县的虞姬墓已建成国家4A级景区,位于滁州市定远县的虞姬墓消息则少得多,可以一提的是苏轼在此留下了《濠州七绝》中的《虞姬墓》。

“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中国文学史上著名长篇叙事诗《孔雀东南飞》的故事也发生在安徽。

东汉庐江府小吏焦仲卿与妻子刘兰芝在焦母干涉下被迫分手,但仍发誓永不相负。刘兰芝后被兄长许配他人,无奈之下,两人作出“黄泉下相见,勿违今日言!”的约定,一个举身赴清池,一个自挂东南枝。

今天,安徽的潜山县、怀宁县等汉代庐江郡所辖地,都存有不少与焦刘二人相关的痕迹。怀宁县有古镇小吏港,县志称“以汉庐江小吏焦仲卿得名。”镇中还有始建于唐,纪念焦刘爱情的孔雀台。小吏港西岸,一河之隔,是潜山县的焦家畈,当地人说那是焦仲卿的故乡。

文君街:

愿得一心人

白首不相离

西南地区最著名的古典爱情故事,属于卓文君和司马相如。

“凤兮凤兮归故乡,遨游四海求其凰。”口吃而善作文的成都才子司马相如在临邛(今四川邛崃)富豪卓王孙的酒宴上弹奏《凤求凰》,琴诱新寡在家的卓王孙之女卓文君,并让侍者转达倾慕之情,夜里,文君就私奔相如,两人一道跑去成都。相如家一贫如洗,在文君建议下,他们又回到临邛,开起酒店,卓文君当垆卖酒,司马相如洗涤酒器,看不过眼的卓王孙只得送来家仆钱财,让他们又回了成都。

在今天的成都,有一条纪念司马相如和卓文君的仿古街“琴台路”,这里集中着不少珠宝店,是当地的珠宝一条街。有人说这就是司马相如弹琴处,但从史书上看,文君故里,即成都下辖县级市邛崃,更可能是相如与文君初遇的地方。那里的文君街上有口古井“文君井”,相传是卓文君取水酿酒之地。1957年,郭沫若曾为此井题名。

古代笔记小说集《西京杂记》记载,司马相如后来有意纳妾,卓文君作《白头吟》要与其断绝关系,相如于是回心转意。诗中有这样的句子:“闻君有两意,故来相决绝。”“愿得一心人,白首不相离。”

长安城:

长生比翼

南园遗爱

在西北,繁华富贵的王城古都里,更被人们津津乐道的总是帝王的爱情。就像在陕西西安,华清宫中熙熙攘攘的游人,来此多半冲的是唐玄宗和杨玉环。

人们好奇“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的美人与帝王游玩在何处,也好奇“春寒赐浴华清池,温泉水滑洗凝脂”的温泉池子到底有多大。更唏嘘于白居易的《长恨歌》中,唐玄宗与杨玉环在“七夕”许过的心愿:“七月七日长生殿,夜半无人私语时。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

其实除了华清宫,西安市东南的杜陵南园也藏着一个帝王的爱情,那是原名刘病已的汉宣帝刘询“南园遗爱”的故事。

生为汉武帝刘彻曾孙,刘病已出生没几月,父母就因巫蛊之祸含冤而去,还在襁褓中的他也被收入狱中,后逢宽赦,又被送到祖母家在民间养大,娶了小吏之女许平君为妻。

刘病已18岁时,王朝后继无人,权臣霍光选来选去,把他拥上皇位,改名刘询。朝臣们都让刘询立霍光之女为皇后,刘询却下了一道奇怪的诏书,寻找一把自己贫贱时用过的旧剑。群臣领会了他的意思,请立许平君为后,中文词库里也多了一个描述结发夫妻不离弃的成语:故剑情深。

许平君为后三年被霍光妻子买通女医毒害,刘询将她葬于现在的杜陵南园。

杜陵一带地势高便于览胜,刘询年轻时常在这里游玩,到了唐代,诗人李商隐也在一个心情抑郁的傍晚乘车来此,写下那句“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

孤山:

独弹古调

每逢暮雨倍思卿

华南地区,古时是官员发配流放的“重灾区”,多少文人墨客因此与这里结缘,留下各色华章。

北宋文豪苏轼,将他的侍妾和知己王朝云葬在惠州孤山,留下这样的挽联:“不合时宜,惟有朝云能识我。独弹古调,每逢暮雨倍思卿。”

宋人在笔记中记录,苏轼曾摸着肚子问身边的人他肚里有什么,有人说是文章,有人说是见识,只有朝云说他是“一肚皮不入时宜”。

年近花甲时,苏轼被贬岭南,家中妻子已逝,姬妾相继辞去,“独朝云随予南迁。”

在惠州,有一回苏轼让朝云唱他写的那首《蝶恋花·花褪残红青杏小》,朝云却泪满衣襟,说不忍唱那句“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很多人听来尽显豁达洒脱的词句,朝云却听出了一生仕途坎坷的苏轼的怅然。

据说,朝云病逝后,苏轼余生再不听此词。

一方水土,滋养一种风月。

历史长河里的中国古典爱情实在不胜枚举,粗略盘点:

在华东,除了多情的江南传说、刚烈的安徽故事,还有李清照跟赵明诚在山东赌书泼茶,开怀畅笑。

在华北,谁又能忘记哭崩长城的孟姜女。

华中的故事,在河南,有躲起来偷看恋人搔首踟蹰的顽皮静女;在湖南,有不舍分离,硬是离魂相随的倩女;在湖北,有坚守襄阳的黄蓉问郭靖的那句:“靖哥哥,襄阳城要紧,还是你我的情爱要紧?”

在东北,金庸先生在《雪山飞狐》中写过一则,那是互相叫对方“大哥”和“妹子”的辽东大侠胡一刀与胡夫人的故事,由他们的儿子胡斐从父母的遗书中得悉。

长白山脉玉笔峰上,查访闯王宝藏的胡一刀与胡夫人在藏宝洞里动起手,不打不相识,互生爱慕,胡一刀求亲,胡夫人问他要她还是要宝藏,两者只能得一。“我爹哈哈大笑,说道就是十万个宝藏,也及不上我妈。他提笔写了一篇文字,记述此事,封在洞内,好令后人发现宝藏之时,知道世上最宝贵之物,乃是两心相悦的真正情爱,决非价值连城的宝藏。”

时光悠悠,我们早已不能清晰勾画历史与传说的确切起源和真实与虚幻的确凿边界。

风流依旧,那些最古典的爱情的火光却能穿越时空,照亮今朝。

山水不言,建筑不语,但属于古典爱情的老地方,都依然有人来人往,只因这里的一草一木一砖一瓦都有故事,只因人们都还向往最真挚的爱情,只因——唯有此地最相思。

别墅门窗

高端隔音门窗

隔热隔音门窗

上一篇: 襄城县:坚定不移抓项目 为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
下一篇: 襄阳铝合金门窗生产公司有哪些
相关推荐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