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洛阳日报社“学习外地好经验 助力建设副中心”采访组赴襄阳考察学习,刚入住宾馆,恰逢一场“跨国云端路演”活动,遂列席旁听。这是襄阳自贸片区举行的一个北欧科技创新企业跨国云交流对接会。会上,10余个北欧国家的生命科学与智能制造项目,与湖北知名的创投机构进行实时云对接。襄阳创新、开放的城市气息扑面而来。
赴襄阳之前,记者查阅了大量襄阳经济数据,有一组令人印象深刻:2008年襄阳经济总量突破1000亿元,2017年突破4000亿元,9年翻了两番,至2019年生产总值超过4800亿元,创造了汉江流域城市群发展的“襄阳速度”。
遍访襄阳,“襄阳速度”的“密码”愈加清晰:交替领先、迭代升级的产业布局,创新驱动、减量增长的转型动能,开放通达、变革突围的发展环境,成为襄阳打造长江经济带重要绿色增长极、湖北省域副中心城市、汉江流域中心城市“一极两中心”的最大底气。
调结构 “一车独大”转向“交替领先”
20世纪80年代,襄阳抢抓“东风汽车”出山机遇,迅速从“织造”名城转型为“制造”名城,很快汽车取代纺织成为该市第一支柱产业。
这些年,传统汽车产业逐渐从高速增长阶段退坡。襄阳敏锐地意识到:如果“一车独大”的格局不改变,长远发展就会受到一定制约。
对此,襄阳审时度势提出,要坚定不移地推动先进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力争用若干年时间,使“一车独大”的格局有明显改变,形成产业“交替领先”的发展格局。
“改变‘一车独大’,并非一味舍旧图新,而是要让优势产业‘群马奔腾’、竞相发展。”襄阳市经信局相关负责人表示。
汽车产业“老树逢春”。顺应当下消费升级趋势,东风日产天籁、楼兰、英菲尼迪等高端整车相继在襄阳工厂下线,产销两旺;抢抓新能源汽车发展机遇,集聚一批新能源汽车技术平台,研发储备200余项相关专利技术,“中国新能源汽车之都”呼之欲出;把握未来智能化发展趋势,构筑“智行隆中”智能网联汽车产业集群,努力实现汽车产业迭代升级。近两年,在全国车市下滑环境下,襄阳汽车产值逆势增长。
近年,在提升汽车、装备制造、农产品加工三大千亿级产业发展质量的同时,襄阳全力推动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新能源汽车、节能环保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壮大,大力发展云制造、智慧生产、跨界生产服务等新模式,积极发展物联网、人工智能、虚拟现实等新技术。
目前,襄阳已累计建设243条数字化生产线、49个数字化车间、15家智能工厂和45家机器换人示范企业,全市规上企业数字化率达到50%,智能制造和智能化改造成效显著,“一极两中心”建设的产业基础更加稳固、更有活力。
减量化 产业版图镶嵌“生态之心”
在过去10余年间,襄阳经济持续保持高速发展态势,创造了汉江流域20%以上的经济总量。
然而,襄阳也有“成长的烦恼”:单位GDP资源消耗、能耗、废弃物排放等指标高位运行。
打造长江经济带重要绿色增长极、汉江流域中心城市,绿色发展、生态崛起是必由之路。对此,襄阳提出“减量化增长”理念,在增与减的逻辑中,实现产业“添绿”、经济“飘红”,为城市发展引来“新风”。
提升产业“含绿量”。襄阳出台鼓励企业技改“金10条”等政策,推进千企千亿技改提质工程,以技术改造推动绿色发展、节能减排。2019年,襄阳累计投产千万元以上技改项目211个,涌现出一批数字化生产线、智能工厂、机器换人示范企业,成为高质量发展的一抹亮色。
与此同时,襄阳着力打造“资源—产品—再生资源—再生产品”循环发展模式,形成再生铅、再生铝、再生钢铁、再生塑料、再生橡胶及报废汽车回收拆解等多个循环经济产业链条,资源利用率超过90%。
在国新天汇能源有限公司,回收的城市污泥和餐厨垃圾,经过复杂工艺流程,转化成天然气、生物炭土和沼液。该项目日处理能力达450吨,这种“污泥变宝”的绿色技术成功入选“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
此外,襄阳大力推动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深度融合,在软件开发、大数据产业等领域也颇有建树。目前,襄阳已集聚了华为华中大区大数据中心、IBM华中卓越云计算中心等一批大数据企业,成为中部地区最大的数据中心集聚区。
如今,减量化增长,正在为襄阳推动转型发展高质量发展的经济版图上镶嵌上一颗“生态之心”。
扩开放 “七省通衢”激发澎湃动能
襄阳是三千里汉江的码头要地,素有“七省通衢”“南船北马”之称。如今,随着汉十、郑万两条高铁开通,襄阳全面进入高铁时代。
与此同时,襄阳加快推进汉江航运中心、机场改扩建等重大工程建设,全国性综合交通枢纽地位更加稳固。
立体交通打开了开放通道,襄阳自贸片区的设立则形成了制度创新的高地。
2017年4月,襄阳自贸片区和洛阳自贸片区同时挂牌成立,挺进全国改革开放的最前沿。
襄阳自贸片区设立3年多来,试行“两无一免”简化退税流程等7项制度,实行“49证合一、90证联办”,推行企业登记“即时办理,全时服务”,开展工业投资项目“拿地即开工”改革,企业进驻、项目建设不断提速。前不久,襄阳上线运行“i襄阳”App平台,推动政务服务从“集中办、网上办”迈入“掌上办”新阶段。
古有“三顾茅庐”,今有“隆中计划”。开放的营商环境,也吸引着创新人才纷至沓来。这些年,襄阳深入实施隆中人才支持计划,大力引进高层次人才团队来襄创新创业,建成院士工作站78个、国家和省级孵化器18个,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持续攀升。
在襄阳采访,“项目签约是铜,项目落地是银,项目达产才是金”的理念经常被提及。襄阳在项目建设抓落实上很有一套,全市定期举行“项目拉练”活动,以拉练为“指挥棒”,比服务、比作风,效果明显。金艺佳新材料包装生产项目于2019年3月开工建设,当年10月就建成投产。湖北乐康和邦智慧健康项目当月签约,当月动工,3个月后启动运行。
今年,面对突如其来的疫情,襄阳经济一度按下了“暂停键”。当下,一场“千名干部进千企”活动正在襄阳全面铺开,进企业、搞服务、解难题,全力以“复”,生机勃勃!
(洛阳日报记者 白云飞 孙自豪)
【记者手记】
理念是行动的先导。
从“一车独大”转向“交替领先”,从粗放式发展到减量化增长……审视襄阳发展,抓工作的理念、方法、载体是行之有效的,并且已经反映在经济主战场的“成绩单”上。
当前,洛阳发展优势很多、潜力很大、空间很广,特别是我们有正确的思路举措。但不可否认的是,与上级要求和群众心愿相比,洛阳发展目前还存在不小差距,产业结构还不够优,开放水平还不够高,创新能力还不够强,对全省发展的贡献还有待增加,在全国同类城市竞相发展中压力较大。
问题是挑战,但也蕴含着弯道超车、换道超车的机遇,蕴含着加压奋进、负重前行的动力。
没有什么比历史机遇更能揭示一座城市的前途命运。只要我们牢牢抓住机遇,坚定克服“三种心态”、强化“三种精神”,取人之长、补己之短,苦干实干、奋勇争先,就一定能推动高质量发展行稳致远、开创副中心城市建设新境界。
(云飞 自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