遇见望仙阁,还是在一次参观胡雪岩故居之后。当时准备去南宋御街,走过一个路口,看见路边有一座漂亮巍峨的建筑,不知是什么所在,于是走了进去,进去才发现里面大有玄机。
这是一座建于2011年的四层仿古建筑,其中地下一层地上三层,高45米。之所以有这样一座建筑,是因为,2010年在对南宋遗址的挖掘中,发现一座手工作坊遗址,据考证应是座染坊。为保护遗址,于是在其上方新建这座望仙阁。望仙阁地上一层的地面很多地方都铺的是玻璃地砖,以便看到地下的景况。
所以,这座有着铜制塔刹、塔顶的金碧辉煌的建筑,其实只是一个染坊的保护罩。
这张图是系统建议配的,原来系统中还有这样的实景图,前景应该是鼓楼,后面有着尖尖塔刹的就是望仙阁
夜景,也是系统推荐的图片
就是感觉这种在古迹上面盖个塔盖个阁好像有点成了传统,印象中新建的雷峰塔地下就是旧址遗迹,也是有一层玻璃地砖。这让人不由想起很多年前,一次在国外,参观了一个据说有两三千年历史的人物塑像,那塑像就露天保存着,正在慢慢地风化。当时同行的国人就说,这要在咱们国家,好歹得给他加个玻璃罩子罩起来。看来,保护文化保护传统方面,大家还真是很有共识。
望仙阁内用文字、地图、绘画等多种形式,展现了昔日南宋王城的历史风貌,附带的小花园里还有一个戏台,据说有时晚上还很热闹。
就像杭州很多地方都有的大大小小的各项陈列展览一样,我去的时候,望仙阁内也有一个叫做“拾光之书”的展览。是清朝英国驻华外交官阿拉巴斯特的个人摄影作品的全球首展,其影集名为“蛋白印相影集《中国》(China,1850—1890年代)”,其中蛋白印相是指早期摄影所用的感光材料中含有蛋清。影集中有很多杭州、宁波等地百多年前的影像。
1860年西湖的照片
望仙阁内设有电梯,但是并没有开放。顺着他窄窄的楼梯往上走,很有一点寻古探幽的意思。
我去的那天天气不是太好,上到二楼时就听到外面声音大震,二楼的门窗都是关着的,我误以为外面下了暴雨,直到走到顶层才发现,天虽然阴的有点厉害,但是却并没有下雨,那声音来自于毗邻的高架上的车流。
高架
遥望城隍阁
乌云下的快速路给人一种现代化的压迫和肃穆感,而另一面,远眺吴山的城隍阁,确实是“让人顿生思古之幽情。”
想一想,这个建筑的地下是千年前的遗址,地上有百余年前杭州景色的再现,而在顶层却能看到人与自然,现在与过去的交汇,说得上是千载空悠悠呀。
这个介绍上写着“东瞰胡雪岩故居,西眺吴山城隍阁,南望中山美食街,北临鼓楼御街坊”,可惜是出来之后看见的,也没在顶层细细地分辨。而且,说实话,也搞不大清楚东西南北,哈。
#文章首发挑战赛#